分享

俗物与天才:塞德兹早期教育法

 琴贵铧 2018-12-31

  鲍里斯·塞德兹,1867年出生于乌克兰的一个富裕家庭,但是由于政治迫害,他于1887年独自来到美国,开始了贫困的移民生活。他一边艰难地谋生,一边积极努力地学习,并进入哈佛大学学习,师从美国心理学教育之父詹姆斯博士。1894年,他顺利拿到学士学位,之后,又相继获得哈佛大学的硕士、博士学位。他是美国20世纪初著名的心理学家,哈佛大学著名的心理学教授、最具影响力的学者之一。

  塞德兹博士深深体会到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在老师詹姆斯博士的影响下,他接触到了卡尔·威特的教育理论,同时他还利用自己对心理学的研究,发展了“每个孩子都是天才”的理论,对儿童进行早期教育的方法进行了总结。他的儿子威廉·詹姆斯·塞德兹,即小塞德兹,正是在他的教育理念的培养下成为一名享誉天下的、奇迹般的少年天才。

  小塞德兹1岁多时就开始接受父亲的教育,3岁能用母语流利地读写,5岁开始学习生理学,6岁上小学,8岁上中学,中学期间编写了天文学、英语语法和拉丁语语法的教科书,9岁能解答博士级难题,11岁考入哈佛大学,入学不久,他就能讲解四维空间这样的数学难题了,15岁从哈佛大学毕业后继续攻读博士学位。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天才。

  塞德兹博士说:“如果没有儿子,恐怕我仍然在孜孜不倦地写一些类似《暗示的心理》《双重人格》《精神病理学研究》的精神病学方面的书籍,而根本就不会想到要写一本教育学方面的书。我承认我在这方面并不是专家,但儿子的成就给了我莫大的勇气。”

  前面提到的教育学方面的书就是《俗物与天才》。在这部书里,他阐述了一种思想:没有天生的天才,天才不是遗传的,天才都是先进教育方法产生的必然结果。当然,他也是用这种理念来教育自己的孩子的。

  塞德兹博士认为,每个孩子都是“天才”,但绝大多数“天才”恰恰都被他们的父母用非常失败的教育方法培养成了庸才。因为这些孩子被按照一定的标准培养,他们的行动受到了一些限制,内心受到了压抑,长大后很难不成为平庸的俗物。俗物的特征,就是唯命是从,就是异常听话,没有自己的一点见解,害怕受到批评,全盘接受别人教给他们的东西,而没有任何的怀疑。在生活中,随时随地都能见到这样的孩子。

  孩子是否会成为“天才”,并非先天决定的,而是后天的教育环境所左右的。不同的家庭环境、教育背景会培养出不同的孩子。每一个被称为“天才”的孩子,一定都是因为他接受了某种特殊的教育方法。

  该书是塞德兹博士教育孩子的心得感悟,是一部教育学名著,在当时和后来的时代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被一代又一代的父母们奉为教育孩子的圭臬之作。这些父母都非常认同塞德兹博士提出的精辟、深刻的教育理念。

  在这部书中,塞德兹博士既系统地阐述了自己的教育理念,也详细地记述了小塞德兹的成长历程。其实,小塞德兹的成长历程就是塞德兹博士“天才教育法”的具体实践。

  在书中,塞德兹博士反复提到哈塞父子。哈塞先生是塞德兹博士的好朋友,而哈塞先生的儿子也是小塞德兹的玩伴。他们两家交往甚好,但他们的教育方式却大相径庭。通过两种教育方式的鲜明对比,塞德兹博士非常直观地阐述了他的教育思想与方法,从而给读者最为到位与深刻的提醒。不过,本书中的哈塞父子是半虚构、半真实的人物,塞德兹博士有意地将一些“俗物”的特征套在了他们身上,目的只是更加详尽地阐述他的教育理念与方法。

  塞德兹博士所提出的教育理念与方法,无论是在当时,还是在现在,无论是在西方,还是在中国,都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正因为如此,哈佛大学前校长柯兰特才向广大的为人父母者大声呼吁:“我建议世界上所有的父母都去读一读《俗物与天才》这本书,因为我非常想看到哈佛大学的林荫道上都是小塞德兹这样的天才。”

  其实,一个天资非常好的孩子,如果没有接受科学的教育,那他很可能就会变成一个非常普通的人;而一个天资很差的孩子,如果接受到了正确、科学的教育,那他很可能就会变成一个天才。也就是说,天才也好,普通人也罢,都是父母教育的结果。

  愿每一位父母都能从这本书中获得启示,把孩子培养得更加优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