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夜来风雨声,汉赋知多少?

 acerbookstore 2018-12-31

历史上的汉朝,界定为东汉与西汉两截,无论哪一截,汉赋作为中华民族传承命脉与精髓的一股文化艳流,对前朝后世的承启,作了一个很好的继承与发扬,其无论是对先秦文化的拓塑,还是对后世诗歌或散文在某种概念上的启迪,都有着无可挑剔的划时代意义。

作为悠远化石里的一支亮眼奇葩,它的生命虽然有些短暂,但同样折射出一道新奇瑰丽之光,划过这片用文明取得话语权,用汉学文化征服世界的天空。

枚乘之七发

点赞其宏铺细粉的优秀写法与技巧,点赞由此而涌现出了不少历史洪流中举足轻重的文化名人。比如成语"班马文章",就是指两汉中的班固和司马迁的文章,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班固、司马迁的确都是两汉文化的佼佼者与奠基人。而斑固正是汉赋代表中的一枚先锋。他写出的《两都赋》,若坐汉赋中的头把交椅,别人是没有二话的。当然,在这支洪流中还有像《吊屈原赋》的作者贾谊,写《七发》的枚乘,《子虚赋》的作者司马相如,《两京赋》的作者张衡,无一不是名满天下的文学大家。而张衡的《归田赋》还开启了抒情小赋的"芝麻之门"。

所有这些,已成为两汉时期最摧璨同时也最流行的文体。就如海上之明月,当下之网红!但凡两汉期间,对前尘后世有着深远影响的文学大师,无一不是由汉赋中脱颖而出。时代在造就两汉文学之鼎时,同时也造就了如日中天的汉赋文学。所以说汉赋的发生发展是与时代的进程紧密相携,同进共退的。其时的网红,犹似现行的"高富帅,白富美一样的让人无法拒绝。代表作家司马相如、杨雄、班固、张衡不但名满天下,也贯绝古今。

有人说,它像诗歌中的散文,也有人说,它是散文中的诗歌。但它既不是诗歌也不是散文,西汉开初到武帝初,是由楚辞向汉赋过渡的一个时期,当时的代表作家是贾谊与枚乘,从枚乘《七发》的创作效果来看,汉赋到他这里已正式形成规模效应。

汉赋传到司马相如手里,则是汉赋成长的顶峰时刻。而且在两汉四百年的文学创作模板中,一直都是一根不可取代的艺术创作标杆。

司马相如与卓文君

按其类型来区分,一般汉赋分大、小赋。大赋篇幅较长结构雄宏,问答对话之间夹以事物的精美雕琢。读来趣味横生,引人入胜。大赋结构上较为规范,以小序、正文、结尾三大件构成。通常以写物为主线,对客体的浓铺艳状从不惜笔墨,也时有讽喻劝谏夹杂其中。给人以大气辉宏,激扬上进之感。韵散穿插,张驰有度、铺采摛章,修花添叶、有问有答,层次鲜明这几大意味,成为了汉代文人翘楚汉赋的金科玉律。(下见司马相如的代表作《子虚赋》原文。)

《子虚赋〉图片

(这里因原文字数过多只留其网页截图与网址:https://so.gushiwen.org/shangxi_17790.aspx)

相较大赋而言,抒情小赋的特点,重在抒发个人情结,借物咏志,或以物寓意,更有针砭现实之上品。格式上小赋篇幅稍小,前后做韵,已而引用《楚辞》句式,在写物状景这个方向上,是与大赋一样的铺排手法,但叙述质朴无饰,且技法精到,构思秉具个性。其写赋之风格迥异而不囿于字数段落的拘束。以张衡的《归田赋》、王粲的《登楼赋》为代表。下见王粲的《登楼赋》原文,可知一斑。

登缕赋 王粲

登兹楼以四望兮,聊睱日以销忧。览斯宇之所处兮,实显敞而寡仇。挟清漳之通浦兮,倚曲沮之长洲。背坟衍之广陆兮,临臬隰之沃流。北弥陶牧,西接昭丘。华实蔽野,黍稷盈畴。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

遭纷浊而迁逝兮,漫逾纪以迄今。情眷眷而怀归兮,孰忧思之可任?凭轩槛以遥望兮,向北风而开襟。平原搭桥铺路而极目兮,蔽荆山之高岑。路逶迤而修迥兮,川既漾而济深。悲旧乡之壅隔兮,涕横坠而弗禁。昔尼父之在陈兮,有"归欤"之叹音猖獗锺仪幽而楚奏兮。庄舄显而越吟。人情同于怀土兮,岂穷达而异心!

惟日月之逾迈兮,俟河清其未极。冀王道之一平兮,假高衢而骋力。惧匏瓜之徒悬兮,畏井渫之莫食,步栖迟以徙倚兮,白日忽其将匿。风萧瑟而并兴兮,天惨惨而无色。兽狂顾以求群兮,乌想鸣而兴翼。原野阒其无人兮,征夫行而未息。心凄怆以感发兮,意忉怛而憯恻。循附除而下降兮,气交愤于胸臆。夜参半而不寐兮,怅盘桓以反侧。

王粲

与上面《子虚赋》比较就能够知道,小赋着笔灵活,不但格式上没有被章法左右,而且行进之中,清丽脱俗,直抒胸臆,篇文精短,耽美感人,表现不俗。

到东汉末年,即张衡的小抒情小赋的生后,又带出了另一批新赋作家:赵壹、蔡邕、祢衡等。

那么汉赋究竟是怎么来的呢,它为什么会兴起在汉初,又廖落归结于汉末?汉赋兴起的原因,首先是当时经济上的软实力为汉赋的形成提供了很好的物质基础。在一个比较繁荣昌盛的年代里,人们都喜欢陶醉在歌舞升平中而讨厌忆苦思甜。在这种背景下,赋的形成几乎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但此赋并非楚辞体与骚体的照搬,它需要由新兴力量中的代表人物,取精去粕,高歌一呼,引领时代之潮流,才得以滚雪球般的成长壮大。

其次是统治(领导)阶层的喜好。这正是一种文学体裁能否在一个时代通行的出入证。领导不喜欢,就不会倡导,不倡导就不会扶持。领导有了需求,并以此成为进入仕途之门槛,自然打工的文人会趋之若鹜,上下而求索。

加之在当时社会风气下,人们重视对幼学的教育,经学、训诂之学在其时大大盛行。普通文人就算是不知道大、小赋的优劣处,但只要它能带来快乐与实惠,就会自然而然的跟进学习。

汉赋与诗经、离骚体并非一路货色,它们区别在哪?

其一、汉赋是一种文学体裁,而诗经中的赋则是一种写作手法;

其二、诗为四言体,骚为六、七言体,而汉赋则是不拘字数,可长可短,更接近于散文体,而且在上下文中还时不时引入关联词。如:固而、若夫等;诗、骚等体裁,在格式上整体而不散。也没有引用关联词;

其三《诗三百》可入乐,《楚辞》中《九歌》亦可入乐,《离骚》)则不可入乐,汉赋不入乐,但讽喻之味浓烈。

后来随着东汉末期朝政的腐化与各地势力割锯局面的形成,统治阶层渐已不需要这种华而不实的东西,一些写赋的文人也就此低调起来,加之新乐府诗的兴起,建安诗歌的兴起,让它无可奈何地成为过气网红。虽然后世也偶有赋之,但终不见得复兴之日。

如今很少有人以汉赋之体来写文章了,但我们不能因此而无视汉赋在两汉文化中所起的积极作用及后续演化之中的悠远影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