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画面石这样构图升值十倍!

 泛海子 2019-01-01

常见的构图方式

说完了外部轮廓,再来说说看内部的构图方式。

不妨从中国画和摄影中汲取一些灵感。

水平线构图

这种构图涉及上下两部分轻重缓急的对比。移动水平线位置,观看感受会发生剧烈变化。因此构图的最大难点,在于合理确定水平线的位置。以名画《窠石平远图》为例:画家之所以用了大量空间来做留白,是因为下部的元素又多又重。就好像天秤一端放了很大很松的物件,另一端就自然要摆上重砝码才能取得平衡一样。

同时,水平线构图如果只是两部分的对照,尚显单调。所以这幅画又在左右1/3处,各安置了纵向元素,打破画面呆板。这两点在水平构图中都是值得学习的。正好像这件《倒影》。作品的魅力主要在于所倒影的,而不是水面上的事物——在倒影里,林木逐渐过渡到山川再到天空,层次变幻,无迹可求。尤其一抹浅色,好像突然露出的天光一般,宁静而又豁然开朗。

这些才是这件作品的主赏点。另外,轮廓虽然也不规则,但好在这种残缺减轻了它的中庸无聊,也是可行的。

垂直线构图

在这种构图中,垂线代替水平线成为了引导视线的主元素。海玉常常能形成上下对峙的倒影景,因此这种构图也比较常见。以这幅摄影《黄龙潭秋色》为例,在切割选景时,要注重保留倒影的长短错落。使它们在画面 1/2、1/3、1/5这样比较抓视觉眼球的位置,形成了节奏。

如果有像图中这样旁逸斜出的枝桠打乱一下画面,也能增添灵动。

事实上,“循规蹈矩”和“不按套路出牌”结合在一起,正是构图的精妙所在。单纯的规矩让人腻味,一丝错乱节奏,反倒更抓人眼球。譬如这件《含羞半敛眉》,主元素是垂直线,外轮廓也是长方形,但是这两种竖直要素叠加在一起,就难免单调了。构图者有意保留了四周黑黄色的斑块(注意左下还有一点点呢),形成一种隐约的散点视图。

斑块虽什么也不像,但也什么都能联想,如此一来便极大地丰富了画面的趣味。

斜向构图

斜向构图具有明确的升腾感或者下坠感。过去常常被运用在花鸟画当中,形成空灵飘逸的风姿。

今年昆明石博会的金奖作品——《飞天》,就是斜线构图的精品。它一反常规,将画面裁成了一个斜向的椭圆形,同时将画面安排在上1/3的位置,给下半部留足了空间。结合作品主题来看,真是飘飘乎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三角形构图

三角形构图具有安定、均衡但不失灵活的特点。其中正三角形给人稳定感,适宜表现具有沉静、稳固性质的画面。倒三角形和斜三角形相对来说,要显得不稳定,更适合动感、夸张感的画面表现。

这件《吉象》的画面中,太阳、大象和石块构成了稳定的正三角,和招摇的树枝构成了一个斜三角。它既有大正三角带来的稳定感。同时,左半部分对于松石刻意多保留几分的设计,又让画面变得动感活泼,大象和松枝间好像有了一种互相吸引的关系。这是三角构图中成功的案例。

S 形(之字形)构图

无论传统画,还是摄影,这都是最常见的构图方式。

S 形(之字形)的线条就像一条气脉,强势安排观众视线,领人入画。同时也能把整体作品串联起来,不至于局势散乱。这种构图还解决了画面呆板的问题,在平衡中取得灵动活泼。

L 形构图

L型构图像半个画框一样,半包围画面。L形让原本不受重视的留白部分成为主题,变得更为醒目。它和S型一样,对画面具有强引导力。但它的视觉延展感更强,延伸出来的视野更开阔。

就像这件《悟至空灵》一样,其实想要表现的主元素是人物。可是在构图时用了大量面积展现左侧的倒 L 型山崖景,既给画面增添了环境背景,让故事性更充分;还凸出了人物的“意义”。就像由一个主持人介绍出场的人物,反倒让人更好奇一样……设想,若是在切割时只保留了一个光秃秃的人物,那么所有的注意力都在人物身上,一笔一画的优缺点都会被放到极大,反而成为了一件憾事。

散点构图

散点式构图是一种潜能强大的构图方式。散点虽散,但也留下了人工发挥的更多潜力。

这种构图主要涉及两组关系:一个是轻重主次,一个是疏密松弛。图案就好像音乐,如果全是快节奏,只会让人感到不适;如果全是重音,可能也什么都突出不了。关键点全在节奏。就像这幅《瑞鹤图》,

你试着将画面靠着上下左右重新裁剪,不同的切割会带来新的感觉,在某些画面中,左飞的仙鹤是主流,某些画面中,仙鹤们又有飞回停驻的倾向。这就是散点构图的魅力,它让你成为神通广大的主宰者,给了你解释画面的更多可能。

秋荷意韵也是散点式构图。从图片中分析,原石的左右两侧必定还有草花蔓延开来。但构图者选择了现在的局面。你可以试着将这几个高点的位置串联起来,会发现它们形成了一个大 M 的形状,两团大草花分别在左右1/3的位置,小草花高低错落穿插。这让画面看起来重点凸出,节奏轻摇舒缓。很适合画面所要表现的秋日荷塘风光。

当然,这件作品的构图也并非没有缺点。它的上部留白稍稍多了一分,左右弧线也非十足对称,如果追求完美的话还有上升空间。

不完美的补救方法

即便熟练掌握了各种构图方法,但海洋玉髓的图纹仍旧是出于天然,无论如何也比不得人工绘画,可以自由发挥。这个时候,我觉得有两种方式可以稍稍弥补这样的遗憾。

一种方式是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常用手法——“钤印”。尤记得当年一块13万成交的海洋玉髓方牌上就使用了这种技法。绿豆大小的一枚红印,是一抹画龙点睛的亮色,又平衡了作品的构图。对于作品的完整性以及精品度的提升都有帮助。

从原理上来说,生动的画面都是有倾向性的,有倾向性则无法保持四平八稳。钤印的方式一来很自然,

二来不打扰画面,能够不动声色地起到改善效果。在传统书画中,钤印和题款的位置是一门大学问,许多前辈大家都有详细分析讲解,感兴趣的话可以学习一下,在此便不加展开了。

另一种提升的方法是通过台座艺术。这种方式完全不作用于石头,“人工干预”成分更少。

它的原理是利用视觉的“完形”机制,给你提供更多的暗示或者倾向性,刺激你的大脑完成对作品的深度理解。《宝藏》杂志曾经连续多期以柳州周爷工房的台座为例,讲解海洋玉髓应该如何配座,提升审美层次。

以上这些小窍门,是不是让你的藏石升值了十倍?!

版式:尚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