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UMa · 大师|老上海华人建筑师 — 童寯印象

 timtxu 2019-01-03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老上海,

不仅有洋建筑师邬达克等人,

还有华人建筑师的芳踪……。


1935年,赵深、陈植、童寯(jùn)的“华盖建筑师事务所”打破洋人在沪建筑设计界的垄断地位,胜过外资背景的“公和洋行”,赢得了“上海浙江兴业银行”的建筑设计,这标志着第一代中国建筑师的胜利。


中国建筑师大展身手的时代本该到来了,但日军的炮火又使得一切中断。可是于炮火中,他们坚持教学,培养第二、第三代建筑师。

虽然童寯晚年一直居于南京,没怎么回过上海;但这一代建筑师留在上海的建筑,却直留在这座城市里。


▲ 童寯(1900年 ~ 1983年)字伯潜,辽宁沈阳人,建筑师、建筑学家、建筑教育家,与吕彦直、梁思成、刘敦祯、杨廷宝合称“建筑五宗师”。 


童寯出门总是步行。因为觉得坐人力车不人道。

在上世纪30年代初,上海的交通还很不发达,从住所到电车站要走20多分钟。同等收入人家,出门都坐人力车代步,但童寯拒绝。即便有时全家外出,妻子要带着年幼的孩子坐人力车,童寯坚持和大孩子步行到车站和家人集合。这种习惯一直持续到他晚年。

在那些步行的时刻,童寯在上海的街头,看到什么,又想些什么呢?

因“九一八事变”离开东北到上海,至1938年又赴重庆,再到1946年抗战胜利后回上海,再去南京定居,童寯在上海度过了自己的一段黄金岁月。

差不多一个甲子之后,他的孙子童明到同济大学读书、任教,又回到了童寯曾生活过的上海。沿着祖父的足迹走在这座城市,童明不免也要想:祖父当年在上海街头步行的时候,看到什么,又想些什么呢?

和同时代因为战乱而来到上海的移民一样,童寯在上海的建筑里住过。但和同时代其他人不一样的是,作为第一代留美归国的中国建筑师,童寯却在上海留下了建筑。


▲ 童寯建筑作品:南京AB大楼


 华人建筑师,打破垄断,赢得设计 


1931年,童寯到上海,加入了赵深、陈植的建筑师事务所,该事务所于1932年元旦挂牌成为“华盖建筑师事务所”(宁波路40号),此后完成了:南京外交部大楼、上海大戏院、南京首都饭店、南京下关电厂、南京孙科住宅……等设计。

1935年,“华盖”完成了上海外滩中国银行方案并赢得上海浙江兴业银行(现北京东路230号)设计。后者是中国建筑师首次在竞争中胜过上海当时最大的外国垄断设计机构 —— 公和洋行。


▲ 童寯建筑作品:大上海戏院


童寯步行在上海的那些时刻,正是上海这座曾经外国建筑师竞技的舞台,开始见证中国第一代自己的建筑大师崛起的时代。


▲ 幼时童寯与父亲恩格在沈阳浩然里 


1900年,童寯生于奉天盛京(今沈阳)的一户满族家庭。他的父亲恩格通过保和殿复试成为进士,钦点七品,先后担任过女子师范学校校长和奉天省教育科科长。极为重视教育的父亲,力主让孩子接受新型学制教育。


▲ 童寯绘的威尼斯岛上圣玛利亚教堂


 就读清华,留洋美国,学成归来 


童寯于1921年进入北平清华学堂高等科学习,在就学期间,他认识了闻一多、梁思成、张治中、杨廷宝……等人,又在外籍老师的支持下,在钢笔画、水彩画方面取得很大进步,并举办个人画展,全校闻名。

这些经历,渐渐鼓励他立志去寻求一门科学和艺术相结合的学科 —— 建筑学。


▲ 就学时期的童寯在清华校园 


1925年,童寯从清华毕业,选择去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读书。此时,正是中国现代的城市发展与建筑事业发轫之际。


▲ 童寯与昔日清华同窗 ( 左二许鉴 ) 在美国合影 


中国第一代自己的建筑家崭露头角,群星璀璨,其中一批最为杰出的代表,如:范文照、杨廷宝、梁思成、童寯、陈植……等,都毕业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艺术学院,他们在归国之后,积极活跃在建筑设计、建筑研究、建筑教育以及建筑管理等诸多领域,对中国现代建筑学的奠基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教东北,执业上海,培养人才 


只是身在其中,童寯并未意识到自己这辈人的担负。1930年归国后,他到沈阳东北大学建筑系任教授。当时,在东北大学执教的还有梁思成、林徽因、陈植……等,先是校友,后又成同事,这群年轻人为中国近现代建筑学科与建筑教育的建立带来了新生力量。


然而好景不长,一年后战火燃至东北,陈植辞去教职来到上海和赵深创办事务所,梁思成、林徽因夫妇则赴北平中国营造学社任职。

童寯在东北坚持到最后一刻,资助学生进关逃难,在举家避难北平途中,还不忘携带东北大学建筑教学资料和幻灯片,直至1949年后,如数归还东北工学院。

▲ 上海华盖建筑师事务所 


1931年,童寯到上海,加入到老友陈植、赵深的事务所。一年后,“华盖”成立的合伙人签约合同上,开宗明义写下了这三个风华正茂的中国建筑师的宗旨:我们共同目的是创作有机的、功能性的新建筑。”他们一反当时流行的复古“大屋顶”风潮,坚持设计简约实用的建筑,令人耳目一新。

1931年,童寯加入“中国建筑师学会”,并被选为首届常务理事。

▲ 童寯与童文、童明在文昌巷 52 号庭院中


童寯在上海的早期住宅,位于林肯公寓(现淮海中路1554号)一楼。他的家,成为东北大学建筑系流亡学生的第二课堂。

为了不使流亡学生中断学业,童寯呼吁建筑界好友来他家里,为学生义务补习功课,并组织考试,历时2年,培养了我国第一代自己的建筑师。

童寯的儿子童诗白记得,当时正值上海建筑事业发展迅速的时期,童寯常常工作到很晚回家,但还坚持给流亡学生上课。

童诗白的任务是“给他们端茶送水”。“一天晚上,他们来了将近10个人,进屋后表情都很严肃,不知出了什么事。只听见父亲说‘现在我们考试’,他们就各自找好座位。有的围着饭桌坐,有的靠在沙发旁的茶几,有的利用放留声机的长条桌作为书桌,有的索性占领我和父亲共用的大书桌 —— 这些家具都是父亲自己设计的,饭桌和书桌属于组合式,可以延伸和合并。我的任务由端茶送水改为找纸、铅笔和橡皮。第二天早上就听到母亲埋怨说怎么有这么多铅笔屑。

事过不久就看到他们一个个来辞行,大概是毕业后找到了工作。以后凡是过年过节或是出差到上海,他们都要来拜望父亲,像刘鸿典、郭毓林、刘致平,都是常来的客人。”


刘鸿典后来设计了:上海市中心游泳池、上海市中心图书馆、上海南京西路美琪大厦、上海淮海中路上方花园……等。

刘致平后来测绘杭州六和塔并做修复设计,协助梁思成绘制《清式部工程做法》补图并撰写文字说明,编纂了《中国建筑设计参考图辑》(共10辑,梁思成主编)、《中国居住建筑简史》《中国建筑类型及结构》……等。


 热爱艺术,主持分所,安居南京 


在上海的岁月里,周末休息日,童寯就带着照相机到上海、苏州、无锡、常熟、扬州和杭嘉湖地区有园林的地方考察。

有些地方是已经荒芜的园子,童寯还要对看守人说明来意并付小费才能进去照相,由此用莱卡(120胶卷)留下许多园林古迹的影像。

有时,他也亲自用水彩画记录了嘉定潭影阁、苏州山塘水、昆山水上人家……等。

有时也拿回家,和杨廷宝、赵深、陈植……等朋友讨论。1937年,童寯历时5年走访后完成了《江南园林志》的写作。

1935年,上海“华盖”打破洋人在沪建筑设计界的垄断地位,胜过公和洋行,赢得“上海浙江兴业银行”建筑设计。中国建筑师大展身手的时代本该到来了,但日军的炮火又使得一切中断。

1938年,童寯赴重庆、贵阳主持“华盖”分所,主持了:重庆炼钢厂规划、贵筑县政府、华溪清华中学……等工程,直至1946年重回上海。

▲ 1982 年,童寯和清华建筑系的同仁、学生合影


20世纪50年代起,童寯由上海赴任南京工学院建筑系教授,1983年病逝于南京。

虽然童寯晚年一直居于南京,没怎么回过上海;但童寯及同仁们留在上海的建筑,带着他青春时代的斗志和追求,一直留在这座城市里。


老上海,十里洋场;华人建筑师,芳踪印象,同业骄傲,岁月怀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