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典教育故事之三十二:陶行知教育故事一则

 秦继宗 2019-01-04

陶行知教育故事一则

那是陶行知1938年在武汉大学做的一次演讲。那一天,大礼堂里挤得满满的,不仅全校师生都来听,连附近学校的师生和各界人士都闻讯赶来。他们都知道,陶行知先生是著名的教育家,都想来一睹他的风采,并听他说些什么。

会议开始后,有几位先生先后上台作了演讲。轮到陶行知时,会场上响起了一阵热烈的掌声。只见他不慌不忙地夹着一个皮包走上了讲台。他戴着眼镜,穿着西服,未曾开口,先向全场扫视了一遍。大家屏息凝神,都望着他,等他开口说话。有的人还打开速记本,准备把陶行知讲的每一句话都记下来。

出乎大家意料的是,陶行知并没有讲话。他从包里抓出一只活蹦乱跳的大公鸡。公鸡喔喔地乱叫。台下听众一个个目瞪口呆,不知他葫芦里卖的什么药。接着,陶行知从口袋里掏出一把米,放在桌上。他左手按住鸡的头,逼它吃米。鸡直叫不吃。陶行知又掰开鸡的嘴,把米硬塞进去。鸡挣扎着仍不肯吃。接着,陶行知轻轻松开手,把鸡放在桌子上,自己后退了几步。只见大公鸡抖了抖翅膀,伸头四处张望了一下,便从容地低下头吃起米来。

这时,陶行知说话了:“各位,你们都看到了吧。你逼鸡吃米,或者把米硬塞到它的嘴里,它都不肯吃。但是,如果你换一种方式,让它自由自在,它就会主动地自己去吃米”

陶行知又向会场扫视了一圈,加重语气说:“我认为,教育就跟喂鸡一样。先生强迫学生去学习,把知识因硬灌给他们,他们是不情愿学的,即使去学也是食而不化,过不了多久,他还会把知识还给先生的。但是,如果让学生主动去学习,充分发挥他的主观能动性,那么,效果一定会好得多!”

陶行知讲完,把公鸡装进皮包,又向大家鞠了一躬,说:“我的话讲完了。”便退下场去了。

 

 

这个78年前的故事直到今天仍然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作为教师我不得不承认,确实有一部分学生的学业乃至行为问题是因为他们对于学习和校园生活感到厌倦,缺少兴趣和动机。偷懒、说谎、不专心等等行为只是其中的部分外在表现而已。

还不得不承认,作为教师,至少是我本人强迫学生学习的时候是有的,有时态度还会比较严厉。而且这种强制在很多时候只有十分短暂的效果。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或许和我国教育现阶段的教育环境不无关系。但是无可否认,陶行知先生所讲的道理是正确的,是每一个教师都应该努力去争取达到的境界。

学校这些年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投入了大量的物力和人力,也在进一步地转化教师的教育理念。我们必须承认任何事情都有发展的过程,都有其两面性,但是也必须看到我们学校这些年所取得的包括国际化学奥赛金牌在内的绝大多数辉煌成绩都主要是学生自主发展,自主学习的结果。作为亲历者,我不认为教师的作用不值一提,但是绝对不是起最主要作用的方面。

这个道理并不仅仅适合学习动力很强的优秀学生,对于现在还并不优秀的学生也同样适用。或许出于某种急切的原因,我仍然会在今后的工作中催促学生尽快背会上课所讲的内容、默写枯燥的方程式、记住各种各样的反应现象、元素符号,并且以百分之百的诚心担保,我这样做的目的完全是为学生的利益考虑。但是,在读过这个故事之后,我更会随时提醒自己,学生的智商之高为师者常常是过度低估的,之所以有时他们的表现如此之差,恐怕并非能力不及而是他们在被迫做一些他们并不理解其价值也不太感兴趣的事情,恐怕有时我们出于善意强迫他们做了选择,而且过程还十分缺乏教育的艺术。

为什么学校要求要选课走班?怎样更多地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因材施教?中考试题中关于记忆,关于单一事实性知识,重复性习题的要求还有多少?教材中重点内容安排的目的都是要学生精确重复的吗?竞赛班的学生有些资质平平又是如何3周学完高中三年的课程的?和这个故事似无关,但似又有很大相关。(沈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