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征文白居易——那年我十六岁

 旧时斜阳 2019-01-06

本文参加了【走进历史,妙谈名人】有奖征文活动

 公元789年,这一年大唐到处都透着喜庆。

先是西川节度使韦皋遣部将王有道帅兵与东蛮、两林蛮及吐蕃战于嶲州台登(今四川喜德西),因为部署得当杀敌两千,取得了这次战事的决定性的胜利。

数年后,尽复嶲州(今四川西昌)。

跟着是一直对大唐时好时坏的回纥天亲可汗莫名其妙的死了,消息传来,喜坏了大唐的皇帝,连夜遣鸿胪卿郭锋册命其子为登里罗没密施俱禄忠贞毗伽可汗。

从此将回纥彻底控制在手里。

光说军事还不足以彰显这一年对大唐的重要性。

因为在文化上同样是喜事连连。

同年二月二十七日,大唐以董晋为门下侍郎,窦参为中书侍郎兼度支转运使,并同平章事,两个不读书人的人,开始掌握朝廷大权。

这与不会读书来说是福音。

这样的气氛与一个年轻人无关。

他似乎有些讨厌的看着四周洋溢欢乐的气氛。

若不是怕进监狱,他恨不得冲皇上骂上一句,有什么好高兴的,不就是死了个人,打了一场胜仗,用了几个没用的人而已。

用得着四处显摆么。

这样的话平日里年轻人绝对不会说,他自问不是一个好人,但绝不会是一个坏人,严格的说还不是一个多嘴多舌的人。

之所以做出如此姿态,只因为他高考失败。

这事儿搁在现在,除了重考这一条路之外,再无他的选择。

但在大唐却不是唯一的人生之路,他还有另外一条路——自荐求官制。

创立这项制度的是一个女人,她虽然用不光彩的手段坐上了龙椅,但没人否认她治国的能力。

正是她不断的打破规矩,大唐才拥有了一批又一批的人才。

许多有才能的庶人被破格录用。名相狄仁杰,姚崇,王维、李白。

这个制度因为好,所以被沿用了下来。

他决定去试一试。

对于自己的才情,他还是颇为自傲的,甚至很多时候认为在大唐他是稍逊天才李白半分而已。

高考没有考上哪是考官没有眼光,欣赏不到自己的才华。

所以他得寻一个有眼光的考官才成,这人必须有才华,有地位,有名气,还得有眼光。

符合这个条件的只有一个人。——诗人、画家、鉴赏家,顾况。

这老头官虽不大(曾任著作郎,因作诗嘲讽得罪权贵,贬饶州司户参军),但名气大得吓人,各种关于他的新闻每天都有。

所以寻他的人不少,因为这样做能增加考官对考生的“印象分”,直接提高考中率。任何年轻人得他的肯定就等于第二年的高考内定了。

为此,他苦苦思索了几首诗。

其中一首,他觉得还不错,可以作为敲门砖。

“您好,顾老。我叫白居易,这是我写的诗……”

“白居易……这名字取得不错,只可惜,你来的不是地方,这里是长安可不比不得你们你们二三四五线城市,生活成本高的,昨天夜里米价又涨,老夫若不是写诗,卖字儿,做鉴赏,这里

也居不起,你一个年轻的娃娃,还没上大学,又没正儿八经的工作,怎么生活呢,我劝你还是回去复读吧?”

(长安百物贵,居大不易)


“我想试一试……”白居易缓缓的说道。

语气带着坚定。

顾况摇了摇头:“你啊,就是不到黄河心不死。”

“到了黄河我也未必肯死心,长安那么大,那么多人都住下来了,连外国人都活得有滋有味的,我白居易为何就不能住下来。”

"年轻人有志气是好的,可……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赋得古原草送别》。这诗是你的写的?”顾老头忽的眼睛泛起了光。

“是我写的。”

“原创么,不是洗稿吧?”顾况继续问。

“不是洗稿,绝对的原创。”

“哈哈,你有这本事,为何不早说,长安米价虽贵,住下去也不是什么难事。小伙子好好努力,老夫看好你。”

  这一番评价让愣头青欣喜若狂,他天真的以为,这次高考有戏了,这么大的名人都看好我,北大没理由不收我,况且我这诗写得也不错。

 接下来的事情大家差不多都知道了,大名鼎鼎的顾况自己都没能保住自己,随着他在京城的靠山李泌去世,他很快被贬出京城。

一个落魄的人,没人理会你当初说了什么,做了什么。哪怕是对的也未必有人会认可。

悲催的白居易以为拿到了一张高考绿卡,到头来才发现,绿卡在长安根本不流通。

还得靠真本事。

这一等就是十三年,贞元十六年(800年)29岁的白居易再次上京参加高考,一狠心以第四名中了个进士第,挤进京城的夙愿终于得以实现。


当他“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享受世人羡慕的目光时,才幡然醒悟,原来这世道靠谁都不如靠自己来得实在真实。


只可惜,那年我十六岁,太年轻了点,否则…………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