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朋友点标题下方杏林耕者快速关注,后续精彩不断 本文属原创,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吴永刚 □ 编辑/吴永刚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是古训(晋·傅玄)。
一个人未来的三年到五年如何发展,要看你处于什么样的环境?与什么样的人在一起?看什么样的书?这本是成就良好事业的必要取舍。这里谈到了人要成功,与之相随的环境(人、书)的重要性。
学术上这样类似的形式俯首可拾。
中医方剂学中有一个出现频率很高的词汇——配伍。
配伍一词近乎于现代名词,已无从考证它的最早原始出处。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是这样定义的:“根据治疗目的和药性特点,选择运用相应的理论原则,采取两种或两种以上中药组合成方,以增效减毒、提高疗效的中医主要用药形式。”由此可知,配伍的内涵是很大的,具有指导性的、原则性的意义。 我们作为中医人无论是教学、临床、科研,经常也会提到配伍二字,但实际中是否真的体现了配伍的精髓,如何把握呢?中医的配伍理念与现代医学的用药规范又有何不同? 1、配伍是中医临证用药的主要形式 中医是文化,更是科学。更重要的价值就在于至今仍发挥着防病治病的作用,是我国医学体系的一部分,势必要临床用药。几千年来,中医用药一直采取复方用药的形式,少则一味,多则几十味。无论是丸散膏丹汤,还是现代的中药静脉输液,时至今日复方仍是中医临证用药的主要形式,至今难以改变。
这是由中医固有的诊疗方式和中药本身决定的。中医最具特色的诊疗模式是整体观念、辨证论治,这就决定了中医针对患者的治疗模式是个体化治疗。临床用药时每一个患者很难完全一样,必须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辨证论治而用药,单一的一味中药很难体现,只能采用复方。
中药是禀赋天地自然而生长的,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绿色产品。每味中药的性味功用不同,偏性有别决定了针对某证有特殊的作用,同时一味中药又具有许多功用,必须通过配伍才能实现功效专一,减少毒性的目的。这也决定了中医的用药模式复方居多。
近半个世纪以来,随着中医现代化的进程推进,中医为了与世界科技接轨,表现比较突出的就是中医理论的规范化和中药有效成分的研究。
现今国家中药新药的报批鼓励二类或一类新药的研究,不主张三类新药的低水平重复。这里二类中药新药有效成分的提取,还是在复方的基础上提取到大类的水平(酮类、甙类……),很难做更进一步有效成分的提取。如果提取到分子式水平(一类新药),此类药作用靶点明确,效用太专一似西药,丧失中药的多靶点药效;因分子式明确无需在中药提取,完全可以合成,已经不是中药了。 所以,中药提取的成分越明确,其临床药物效应越远离中药。所以,复方丹参滴丸即使进入美国FDA临床研究( 美国FDA的药物研发一定是有效成分明确),也保持原有复方剂型,其目的就是为了固化原有的疗效。
据现代药理学研究,一味中药可以含有几十种甚至上百种有效成分,如果复方以后就会达到几百种有效成分,若再进行热处理,有效成分甚至更多!所以明确一首方剂的有效成分真得不亚于登月!如果按现有的中药药理学研究来配方显然是不合理,只有依据中药配伍原理来组方,才能使几百种中药成分按既定的目标发挥药效作用。
中西医沟通只是中医一厢情愿的事情。西医认可更多的是中药的提取,现今各大西医病房还是认同使用中药提取的注射液,因作用机制相对明确,道理就在于此。
相比较而言,西医诊疗规范、明确,可重复性高,是程序化的模式。西药是现代文明的结晶,是高科技的产物,是化学合成品。其作用机制清楚,靶点明确而药效专一。很少在一种药物中有许多成分,即使有复方也是明确的有效成分体现各自的专一性,不干预其它有效成分的作用机制,保持各自有效成分的独立性,只能称其为作用协同,很少融合。所以,西药缺乏药物配伍的研究。
不过在另外一种情况下,西药还是要考虑配伍的。那就是在静脉输液时,几种药物混合同时应用时,就要考虑是否产生新的化学反应而降低药效,或产生毒性。所以,在护士站配药室墙上均醒目的粘贴有各种药物配比禁忌表。此种配伍是为了杜绝西药毒副反应的产生,与中药配伍不可同日而语。
以上所言表明: 西医诊疗是规范化、程式化治疗模式。用药成分明确,药效专一化。 中医诊疗是辨证论治,个体化治疗模式。用药多是复方,药效多元化。因此在组方时必须通过配伍机制才能实现功效明确,减毒增效的目的。 2、配伍是方剂组成的核心理念
在临证论治时,指导遣药组方的核心理念就是配伍。她是在方剂学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他的重要不仅仅停留在理论上,更重要的是要融入到中医人的大脑思维当中去,临证论治才能够具体体现出来。
这就让我们联想起生活中的烹饪技术,京粤川鲁菜系各有各的风采,首先是他们各菜系的选料不同,然后是烹饪过程不同所造就的。如果是同一道菜,原料佐料都一样,同一个炒锅同一个环境,不同的厨师炒出的菜也肯定会有差别。这里除了专业水平以外,更重要的就是在烹制过程中对火候、佐料量及加入先后的把握不同而导致的。专业厨师在烹饪过程时完全凭感觉一气呵成的。对于初学者来说,照书选料也只是把握了原料量,而火候的把握及入锅的时间是凭现场感觉的。所以,高级厨师需要不断地磨练才能练就一手好厨艺。
中医论治组方的过程与烹饪别无二致,尤其遣药甄别药量更是极其相似。一个证的确立就相当于客人所点的菜肴,针对此证每个医生所开方剂各不相同,甚至十个医生能开出十一种方剂来。这是由于每个医生的学术背景不同,在遣药时就有差别,即使药味相同剂量也会有差别,所以不同的医生在针对同一个证时很难开出完全一样的方剂。即便如此,遣药组方时还是应该遵循一定的组方理念,那就是方剂学的核心理念——配伍。
针对同一个证可以开出不同的方剂,依据药物的性味及功用只要符合方剂学的配伍原则,能够正确体现证就是可以的。大可不必追求完全一样的方剂,关键是看所开方剂的内涵是否与证吻合、是否符方剂配伍原则。一个缺乏配伍指导下的组方如同一盘散沙,很难想象能够获得稳定的临床疗效。又如同一个军队缺乏强有力的指挥系统,是很难克敌制胜的。现如今,临床上某些人将这些缺乏方剂学配伍原理指导下的组方,美其名曰“经验方”。
配伍本是一抽象词汇,需要用具体的药物才能体现出来。所以在某种程度上更是一个理念,一个指导原则。
组织一首方剂最为关键就是两部分:遣药和确定剂量。如何遣药?如何确定剂量?这些如果解决了,等于一首方剂开出来了。
这里就涉及到方剂的组方原则。教材是这样阐释的:“组方是在辨证立法的基础上,针对病因病机,以药物的性味、归经、功用为依据,利用药物相辅相成和相反相成等配伍原理,有主次轻重的安排安排药物组合成方,务使方中的药物及其配伍与病证的病机丝丝入扣,是药物配伍后的综合效用与所里治法高度同一。”这里反复三次提到配伍这个核心词,无论是遣药还是确定剂量(有主次轻重的安排安排药物组合成方)都要依据证的具体情况通过配伍规律来实现的。
至于君臣佐使更多体现的是方剂的结构,当你依着配伍规律遣药组方后,君臣佐使自然显现,这只是一个事后对方剂结构的总结。
现在有一种趋势,遣药时有因病、因证、因症遣药之别,关键是所遣之药是否从配伍的角度进行组合来针对证的。所以,组方时无论遣药还是确定剂量配伍最为重要!那么,配伍的实际内涵是什么呢?
配伍早在《神农本草经》中就有记载:“有单行者,有相须者,有相使者,有相畏者,有相畏者,有相反者,有相杀者。凡此七情,合和视之…….”称为“七情”,后人也成“七情配伍”。这是出自经典,至今仍作为方剂配伍原则。
在药物七情配伍中,除了单行外,论述药物基本配伍关系的只有六项。其中相须、相使表示增效,相畏、相杀表示减毒,相恶表示减效,相反表示增毒。
七情配伍的具体内容,不再赘述。 这种七情配伍作为原则在指导组方时显得过于空泛,但在实际论治时还要落在每味中药的实处,是通过不同的中药配伍来体现的。所以,学习方剂学实际在学中药,方剂是由药物体现的嘛。只要将这种配伍原则印在脑子里,以此原则反复临证论治,日久下意识的开方也会自然显现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