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黔游记】“青瑶人”的婚姻

 楚中元 2019-01-08

  世人唱到:“世上只有藤缠树,哪有树缠藤?”而荔波“白裤瑶”的恋爱却是“树缠藤”。

  

|  文/图  莫雄亮

 

  贵州是瑶族的聚居地之一,至今仍完整保留了浓郁的民族文化:《打猎舞》、悬棺洞葬和凿壁谈婚,均被列为贵州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青瑶少女

 

  在这个只有1500多人的一个“青瑶人”的凿壁谈婚,成为大江南北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青瑶人”居住的房子一般都是木结构板房,墙壁仅是一层木板,姑娘长大以后,单独住一间房内,父母便在姑娘的床头凿了一个洞。小伙子看上了那位姑娘,深夜后便夹着独弦琴,悄悄来到姑娘房前,用一根小竹条轻轻拨动小洞,发出响声,姑娘若睡着了,便用草棍把她逗醒。姑娘知道有人向她求爱了,便起床坐在屋内床上与对方唱着瑶族古情歌互相倾吐爱慕之情。如果姑娘喜欢上小伙子,也会自动开门让小伙子进屋,围着火塘继续对歌谈情。对歌时,姑娘若对不上,父母就会在隔壁提示一下,若小伙子被难住了,父母同样给予提示。

 

  电影《刘三姐》里唱道:“世上只有藤缠树,哪有树缠藤?”而荔波“白裤瑶”的恋爱却是“树缠藤”,即女追男。姑娘长大后情窦初开,萌生了对异性的爱慕,而又羞于启齿,便悄悄砍来竹子,做成名曰“比鸠”的竹箫。每当皓月当空的夜晚,瑶族姑娘便三五成群相邀在寨口,肩并肩对月吹箫。小伙子们听到悠扬的箫声,便取下墙上的牛角号吹了起来。姑娘们听到宏亮的牛角号声,人人喜上眉梢,将“比鸠”别在腰间,边吹木叶边朝小伙子走去。男女青年们在一起,或吹竹箫、牛角号,或相互对歌,或成双成对喁喁私语,相互倾吐衷曲,互诉恋慕之情,相互选择情侣。

 

在相亲会上的荔波青瑶姑娘们。

 

  还有就是,就是对婚姻的规定作为最高的最严厉的村规民约来对待。荔波的青瑶虽然过去是居无定所的游猎民族,而且转型定居从事农业时间不长,但他们自古以来对婚姻及其他言行都有十分严格的规定,专门设立三块石碑来规范村民行为。这三块石碑分别是“瑶族乡规碑”、“瑶族婚姻改革碑”或“瑶族婚姻议榔碑”。不过,因为历时久远,现只找到两块,目前存于瑶麓民族小学前大门外侧,其中一块刻有“同治二年三月”字样,可知为公元1863年所立。因该碑石质较差,经多年风雨剥蚀,碑面已有缺损,字迹不清。

 

  据介绍,瑶族婚姻特点有一条比较与众不同,就是瑶民不重男轻女,男方到女方家入赘普遍而不受歧视,女方家人一般都将入赘男子视同亲骨肉。

 

  然而一个残酷的结论也出现了:由于当地村民生活较为贫困,当地婚姻问题是当地小伙子们最揪心的问题:本地的姑娘都往外面嫁、外地的姑娘却不愿意嫁进来。

 

  到了适婚年龄却找不到对象——面对当地男青年严峻的婚恋形势,瑶麓乡政府在2009年9月曾经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措施。虽然设置了较为丰厚的奖金,愿意嫁进来的姑娘还是很少,迄今为止娶回5名外地媳妇,其中3个人领取了3000元的奖励。

 

荔波青瑶结婚场景。

 

  贫困是当年青年娶不到媳妇的根本症结所在,虽然政府设立了奖金,但是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更需要一方面通过宣传教育,让当地瑶族村民冲破世俗的婚嫁观念;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因地制宜找准发展经济的突破口和着力点。经济发展了,当地居民富裕了,外地女孩自然也就愿意嫁进村来。

 

  瑶麓乡政府目前最急迫的还有一个是具有特色的谈婚论习俗的丢失,该如何挽救问题。时至今日,瑶麓乡家家户户已经修起了砖瓦房,唯一保存谈婚洞的只有一户人家。青年们都出去打工,没有人愿意通过古老方式谈婚论嫁了。对于将要失传的“凿壁谈婚”习俗,究竟要加强保护和传承这一古老的谈婚习俗是症结所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