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躬讲述 张宗政录音 离涛文字整理 涂继成:号退躬,生于1953年9月9日,研究生,中共党员,中国国学会名誉会长、中国国学会副主席、高级国学师、中国书画收藏学会副会长、中国管理科学研究管理创新研究所副所长、中江文联名誉主席。百余篇诗、文获国家、省级刊物奖。 出版《涂继成诗文选》、《退躬诗联选》,其中《商品经济的发展与道德进步》获国际优秀论文奖,优秀论文《文化的反思》入选《中国当代思想宝库》,入编《改革开放30年——四川百位改革之星》人物个性化邮票。 自创的“人才股份制”获“世界重大创新成果特等奖”。全国独家出版“国学年历”19年之久,并入编《世界人物辞海》、《国际奥林匹克大辞典》获艺术金奖。个人享有“2004中国十大管理创新人物”,“改革开放30年中国管理科学成就”,“十大杰出”(创新)人物、“鼎盛中国——100位最具影响艺术家”,“四川省优秀创业人才”,“十大巴蜀之子”,德阳市优政府津贴专家、市“劳动模范”等殊荣。 曾与许广清先生共同主编《韩文畦文化思想存稿》,自己的文化观点有“人才股份制”、“三生论”、“四境说”、“六明观”。多年来在川内外公益开讲国学学术讲座,深获好评。 ↓↓↓↓↓↓↓ (接上期) 老子慧通解《道德经》 第四章
原文: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这是第四章原文,根据的版本仍然如前三章所记的版本一样。但是在这里再把版本梳理一下。因为这段原文里面有四句在有些版本中是打了括号的,还在有些版本中这四句是没有的。 哪四句呢?就是“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没有这四句的原文是: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我们今天根据的版本就是河王版本,河上公和王弼的版本,所以他们既不打括号,也有这四句。当然这四句不仅仅在《道德经》的第四章,还有其他各章中偶尔出现一句、两句,甚至同出现四句的也有。 那么这个版本就牵扯出了一个考据的问题了,这个版本牵出了几种比较。 一个是版本的权威性比较,一般是官方版与民间版,还有就是学府版。 什么意思呢?就是民间的版本跟官方的版本比,官方更权威。后来出现了一个学府版,就是著名的、有名望的学者、文人、研究者,就在民间版与官方版之间作为第二个过渡。在所有的版本中就有民间版、官方版、学府版,这三个版本仍然以官方版最权威,这就是关于版本中的权威分类问题。 当然我们一般选择的时候都养成这种惯性,只要是皇帝钦定了的,只要是官方认定了的版本一般作为最权威的版本,这是千百年版本学术演变,这算是第一种。 第二种,就是以时间的先后。比如说《道德经》随着考古的发现,越到后面发现的,越到后面考古出土的,那么它都是建立在前面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如果在前面的研究已有的,那么出土的东西不管你再晚,这个都是可以忽略不计的。因为前头已经有了。 凡是前面研究成果中没出现过,而在后面又出土,又有新的发现,那么在版本学里都会以最后的最新成果,这是从时间上来分。 那么《道德经》的版本存在这两种。 一个权威性,权威性从《道德经》多种版本来看,自隋唐之后,被官方认可的版本,陆陆续续的,越来越集中的,特别是在元明清这三个时代,多数都是以河上公和王弼的版本最普及。流传千百年的主要版本仍然是河上公和王弼的版本,所以我们今天讲解的就是以这个版本。 第二,在时间上,河上公、王弼的版本作为主版。再下来就到了我们新中国以后的事情,比如说1973年在长沙马王堆出土了一种用帛书保存下来的《道德经》。这个丝帛写出的《道德经》又分两种版本,一个甲版,一个乙版。乙版残缺,薄弱的地方要多一点。甲版残缺的要少一点。 当然甲乙版里面,它们有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都把德经四十四章放在前面,把道经三十七章放在后面,所以说帛书的甲版和乙版里面,《道德经》都该称为德道经,德经在前,道经在后,这是第一个发现。 第二个发现,这个帛书版里面的字有很多是省略了的。 比如说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打个逗号,跟我们今天“道冲”打个逗号,它在用句就不同。再如,“用之或弗满”,这个“弗”就是佛教的“佛”不要那个人旁。“满”是满意的满,后来考迹,原来是汉惠帝时候,惠帝叫刘盈,为了避忌讳,就把“盈”字就用“满”字来代替。弗满也就是装不满。不盈也是不满的意思,就是“用之或不满,用之或不盈”。那个“或”字在帛书版里不是用“或”,而是用的“而”,“用之而弗满”。我们这里是“用之或不盈”。 这些考据就属于版本学、考据学、训诂学这一类似的,它在注、书、章、考据非常考究,我们用之于生活、用之于道的人来说,都没有什么价值。 版本学就说到这里。 那么,《道德经》第四章,究竟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宗旨呢?从哲学上讲,《道德经》第四章的宗旨主要是讲道体,而不是讲道用。 就是道粗分可以分两大领域,第一是道之体,第二是道之用,简称体和用。 通过用可以显道,通过体也可以来显道。 所以一般认识道,我们可以从体和用两方面来认识。 用就是千变万化,用就是形而下,也称为器。所谓道器与道体,简称就是道和器。器者行而下也,体者行而上也。 那么千古以来有无数无量的众生,他们都是活在器这个层面,活在形而下这个层面。因此为了照顾这个层面,都是以形而下绝大多数人这个层面来说道,这个时候道就专指道体。那么跟器就相分了,器就不叫道了,道和器就相对立了。 凡是已经变成器的,变成有形有相,有形、有声音、有颜色、看得见、摸得着、有障碍,这就称为器了。 那么凡是没有声音,没有颜色,没有形状,没有障碍,一句话无形的,就称为道了。 实际上真正的道既有形而上,也有形而下。形而下也是道,形而上也是道。 (未完待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