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比《消失的爱人》还扎心,这样的婚姻细思极恐

 小酌千年 2019-01-09

今天,我想化身情感博主,和大家讨论一个话题:


遇到危险,伴侣抛弃你独自逃跑,是否应该被原谅?


还是先从一部电影说起——


游客

Turist


此片在第67届戛纳电影节上,获得了「一种关注单元」的「一种关注大奖」提名。


导演&编剧鲁本·奥斯特伦德,去年凭借电影《方形》拿了戛纳的金棕榈奖。


相较于《方形》的晦涩和隐喻,此片更加直白,可简单概括为:


一场雪崩引发的婚姻&家庭危机。


男主角托马斯一家,生活在瑞典,是典型的中产阶级。


在一个假期,托马斯带着妻子艾芭和儿女,去阿尔卑斯山度假。


山高、天蓝、还能滑雪,想想就美滋滋。



意外发生在第二天。


这家人坐在雪山边的餐厅吃饭,忽然,雪崩来了。


一开始,反应并不大。


在座的人内心毫无波澜,甚至掏出设备拍起了照。



渐渐地,事情开始变得不妙。


只是几秒钟的时间,滑落的冰雪就像海啸一样盖了过来。


所有人都慌了,纷纷抱头鼠窜。


受到惊吓的托马斯(蓝衣服这位),撇下妻子儿女,成为了跑的最快的一个。



幸运的是,这场雪崩的密度并不大,事后没有一人受伤。


但是,托马斯在家人心中的美好形象却瞬间崩塌。


影片用了好几个镜头来呈现这种微妙的变化——


先是在重返饭桌后,几乎所有的人都处于「劫后余生」的欢喜和庆幸中。


唯独托马斯一家,安静如鸡(无贬义)


托马斯尴尬地找话题聊天,但无论是妻子还是儿女,都无心搭理。



用完餐后,四人排成一个纵队返回酒店。


此时,每个人都默契地做了一个回头看的动作,但每个人都若有所思:


敏感的子女,在好奇地审视父母的关系。


妻子艾芭侧过半个头,脸上写满了失望与焦虑。


而托马斯想看又不敢看,内心挣扎不安。



对于这个在危难面前,抛弃家庭独自逃跑的人,是否该选择原谅呢?


艾芭做出了「是」的选择。


她将苦水都咽进肚子里,和丈夫达成了和解。


她还在情感上做出妥协,答应和丈夫站在「统一战线」。



但,事情就这样翻篇了吗?


并没有。


艾芭的妥协,反而让托马斯变成了情感上更强势的一方。


他不仅回避此事,还拒绝承认逃跑的事实。


在朋友面前,他也坚决否认艾芭对于「抛妻弃子」的形容。



此锅一甩,反而将芭形容成了一个无事生非、乱泼脏水的人。


没办法,艾芭只好使出必杀技——发生雪崩时的手机录像。


在铁证面前,托马斯终于无Fuck说。



看到这里,不知道还有多少人会选择原谅呢?


说来巧合,奇葩说就曾做过一期类似的辩题。


原题目是:遇到危险,伴侣手刀逃跑,该不该原谅Ta?


手刀,形容跑的很快,也就是说伴侣在危难面前只顾自己,把你撇下了。


持正方的人,有一个很主流的观点:在危急关头自保,是人的本能。


姜思达还引用了飞机上关于戴氧气面罩的规定,来论证这个观点:


氧气面罩就在您座椅上方

如遇紧急危险

妈妈先给自己戴好

再给他女儿戴


乍一听似乎很合理,但是仔细想这话却有问题。


先说说“本能”这个事。


在人的大脑中,有一个叫“边缘系统”的部分。当危机发生时,它会第一时间启动防御机制。


这套防御机制不是逃跑,而是叫“冻结反应”。


此时,人的肾上腺素会急速分泌,并在短时间内做出一个判断和选择:逃跑或是应对。


换句话说,选择逃跑,是一种“本能”;但是选择应对,也是一种“本能”。


相信大家都看到过这样的新闻:在危险发生时,母亲瞬间用身体护住了孩子,丈夫瞬间用身体护住了妻儿等等。


他们逃跑了吗?这难道不是“本能”吗?



至于戴氧气面罩这事,航空公司的规定没有任何问题,但这和手刀逃跑完全是两码事。


妈妈先给自己带好面罩,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救自己的孩子,而不是为了「手刀逃跑」。


放在这个情境中,什么是手刀逃跑——


妈妈只顾自己吸氧气,不管孩子的死活。


这样的行为应该原谅吗?


当然,肯定有人要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何必揪着一个错误不放呢?


但是,过错也有大小之分、轻重之别。


如果要把伴侣犯错的类型,按照恶劣程度进行排序。


毋庸置疑,「危险时不顾自己的死活」这一条,一定会在这个清单中名列前茅。


如果你连「不顾自己死活」都能原谅,那么Ta出轨、家暴,你是不是也要原谅?


一旦在原则面前退了一步,接下来就会退无数步,变得愈发卑微。



说了这么多,让我们再次回到最初的那个问题:


遇到危险,伴侣抛弃你独自逃跑,是否应该被原谅?


我的观点是,不该原谅。


何谓「原谅」?度娘给我们的解释是:


“对人的错误给予宽恕不责备,不惩罚”。


而「不原谅」,就是指要给予相应的责备和惩罚


先给大家说一个心理学上的事实:


一旦人的过错被轻易原谅,Ta没有受到应有的责罚,那么Ta就很有可能错得更多、错得更深。


今天,你原谅了一个不管你死活的人。


明天,Ta就有可能变成一个无视你情感的人。


后天,他就有可能变成一个威胁你生命的人。


无底线的原谅,只会带来无底线的伤害。


再反过来想,如果你轻易原谅了一个在危难面前弃你不顾的人。


那么,那些始终对你不离不弃的人,又算什么呢?


以德报怨,何以报德?



我很赞同傅首尔在节目中的一段话: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杆称,一边是Ta干过的烂事,一边是他应受的惩罚。


只有当惩罚和烂事对等时,这杆秤才能维持内心世界的平衡与秩序。”


打个比方,如果把伴侣一方的过错,比喻成影响两人亲密关系的一把锁。


选择「原谅」(不责备、不惩罚),假装云淡风轻,你扪心自问:真的不会觉得憋屈和别扭吗?


实际上,只有「不原谅」(合理的责备和惩罚),才是真正打开这把锁的钥匙。



在电影《游客》里,艾芭最终也选择了不原谅。


她的方式,是直接指出托马斯的过错,让他感到自责、羞愧和内疚。


而托马斯在一场崩溃大哭后,也决定做一个对妻子、对家庭有担当的人。


可喜的是,他也确实做到了。



在电影末尾,托马斯和艾芭都放下了此事,他们启程离开雪山。


肯定有人要说:艾芭这不还是原谅托马斯了吗?


并非如此。「放下」不等于「原谅」(宽恕)


世间的所有过错,大到杀人放火,小至小偷小摸,都会走向同一个结局,那就是「放下」。


每一个受害方,都不可能背负别人犯下的错误而穷其一生。


放下的原因,可能是因为累了、倦了,最后就算了。


但是,这不等于世间的所有过错,都被原谅(宽恕)了。


片尾的一个细节就能说明这个问题——


当托马斯一家和其它游客行走在下山的路上,托马斯的女儿感觉走累了。


艾芭的第一反应,是把女儿给身边的朋友抱,而不是给托马斯抱。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大概就是这个道理吧。



什么是伴侣呢?


从字面上讲,指的是陪伴我们生活,甚至是携手走过一生的人。


如果要用更浪漫的方式来解释,可以引用柏拉图的一段话:


“每一个人都是被劈开成两半的一个不完整个体,终其一生都在寻找另一半。却不一定能找到,因为被劈开的人太多了。”


所谓的「伴侣」,就是那个让你倾尽一生去寻找的人,是践行「不离不弃」的结婚誓词的人,而不是一个在危险面前只管自己死活,弃你于不顾的人。


最后,我想把《诗经》中一段话送给大家。


愿每一个人的伴侣都能做到这样,陪你经历人生苦难,看遍世间繁华——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电影铺子

微信 | movpuzi

电影大餐、生活甜点,荤素搭配,常吃不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