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祖宗的好宝贝(第十一期)——良渚瑶山遗址“冠状玉梳背”

 棋石乐1 2019-01-10

瑶山祭坛及墓地遗址发现于1987年,瑶山位于良渚文化遗址的东北部,祭坛是在山顶修建而成,是良渚文化中最大的祭坛遗址。今天先生和您聊的宝贝,就是出土于良渚文化瑶山遗址的冠状玉梳背,它一般出土于大型墓葬中,并位于墓主人的头部左右。

老祖宗的好宝贝(第十一期)——良渚瑶山遗址“冠状玉梳背”

玉梳背一般为上窄下宽的扁平倒梯形,长5-10厘米,宽3-5厘米,厚0.3-0.4厘米,上端中部通常有两个下凹和长条缺口,用以显示出顶部的凸起,不过也有的玉梳背在中心部位,直接琢出向上凸起的尖顶,而顶部的下方还常有一扁方或长圆的孔洞,器面除光素外,均以阴线或减地隐起、镂空等技法,琢饰出神人形象和兽面纹,其下端为一薄而窄的扁榫,榫上有等距离的穿孔,数目2-5个不等,似作嵌缚之用。由于在其下方附近,往往有成片的朱红痕迹,以及镶嵌用的小玉粒,还有明显的非常人所能佩戴的,尺寸极小的穿挂饰品等,因此,最初考古学家认为,这种玉器应是镶嵌于神像头顶的一种玉质神冠,故始名“冠状饰”。在墓葬中,冠状饰的随葬具有着普遍性和单一性,一般的大墓中往往每墓一件,应是作为神灵的象征物和巫术必须的一种法器,应当是每个具有巫师身份之人的必备之物。

老祖宗的好宝贝(第十一期)——良渚瑶山遗址“冠状玉梳背”

老祖宗的好宝贝(第十一期)——良渚瑶山遗址“冠状玉梳背”

直至1999年,海盐周家浜遗址出土了一件,倒梯形冠状器和象牙梳齿,组合在一起的完整器,人们才得以了解,这种冠状饰玉器,在良渚文化时期的实际用途,原来它们是一种梳背饰,是镶嵌于木、骨或象牙等,梳子顶端的玉质部件。至于玉梳背造型的渊源,应是源于良渚文化中的一种农业生产工具——耘田器,特别是在整体形态及随葬等方面,有着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实际上,耘田器在良渚文化墓葬中并不多见,出土时一般位于墓主人的头部,有时还与这种冠状饰共出。可见耘田器在当时的生产工具中,应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所以受到了格外的重视,同时,从古人玉器造型的取像中,我们似乎也深深的感受到了,在原始宗教中,神灵祭祀与农业的深刻关系。

老祖宗的好宝贝(第十一期)——良渚瑶山遗址“冠状玉梳背”

今天我们就先聊到这里,先生立身于江湖,而非庙堂之上。煮酒、烹茶、论玉,咱聊的是情怀,悟的是人间正道。一家之言,请君笑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