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认识关山月:别只看到市场上的假画(附80幅真迹)

 闲云一片小书房 2019-01-10

作者:郑渊洁

当当

三友迎春图/1995年



提起关山月,很多人把他归纳为岭南画派。但我觉得关老已经跳出了岭南画派的范畴,他已经把整个岭南画派提升到一个很高的高度了,而不仅仅只是岭南画派。



碧浪涌南天/1983年



一个画家的成功有很多种表现,“笔墨当随时代”就是一个很重要的表现。关老他既有很深厚的传统笔墨功夫,他的笔墨又跟时代结合得很紧,能够反映那个时代的生活,还画出了那个时代的高度,我觉得这是他最成功的地方。



红梅/96×61cm



但有些北方人可能对关老不是很了解,再加上市场上仿他作品的赝品很多,所以经常有人问我:“这就是关山月的水平?”我说你们完全搞错了,你们要认识关老,应该去关山月美术馆看,拿市场上那些假东西来评判关老的水平,我觉得这是问道于盲。



行云流水醉秋山/1988年



所以我就一直有这个念头,想要做关山月和黎雄才的精品民间收藏卷。一来对他们散落各地的作品摸一下底,二来也是对公藏机构的藏品做一些补充。从目前征集到的民间私人收藏来看,广东的藏家还是很会收藏的,这件事也促成了对黎雄才艺术作品更丰富多面的认知。(许习文,广东崇正拍卖有限公司总经理)




关山月(1912—2000),广东阳江人。1933年毕业于广州市立师范学校,后任小学教员。1935年进高剑父办的春睡画院学习。1939年在澳门举办首次“抗战画展”。1940年先后在桂林、贵阳、成都、重庆举办“抗战画展”。建国后,1959年与傅抱石合作为北京人民大会堂创作《江山如此多娇》。1994年为国务院紫光阁创作《轻舟已过万重山》。1997年6月关山月美术馆在深圳揭幕,将各时期有代表性的作品全部捐献给深圳市人民政府。生前曾任广州美术学院副院长、广东画院院长、广东省美协主席、广东省文联副主席,中国美协副主席、顾问,广东画院名誉院长、广州美术学院终身教授等。先后出版《关山月》、《关山月近作选》、《关山月八十回顾展》等10余种画集,并有论著《关山月论画》行世。



百合花/1939年



穿针/1954年



关山月谈写生


下文是关山月生前与现任关山月美术馆馆长陈湘波就“写生”进行的一次对话摘编。关老的独到见解也许能对时下的写生有所启示。

 

问:“写生”二字最早见于宋代品评花鸟画。明代唐志契说:“昔人谓画人物是传神,画花鸟是写生,画山水是留影。”故“写生”二字也成了花鸟画的别称。您是否认为写生的内涵,在20世纪前后随着西方美术教育制度和美术思潮的渗入而有所转化,这种转化有何种意义?

 

关:写生一直是传统的话题,谁也不反对写生,但对于写生的理解和实践是各不相同的。应该看到,在中国画中,写生不仅有着类似于西洋画中对景作画那样的要求,还有着自己更独特、广泛、深入的含义,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写生绝不是仅指面对实物作如实描写的过程,包含从观察对象的生态获得感受并捕捉这些感受的过程,包含通过对观察结果的理解和记忆来增进画家的主观感受能力的过程,也包括了将观察结果和感受融合而还原成不脱离实际对象的艺术造型的过程。


 

三灶岛外所见/1939年

正因为国画很早就从理论上较系统地、自觉地认识到了写生的这些过程及要求,并在长期的发展中不断沿着这些方面去开拓和加深认识,才使国画形成既非纯客观写实又非凭空臆造的“似与不似之间”的造型特征,长期保持着自成一格的特殊面貌。如果仅以西洋画教学中的写生方式来进行国画写生,那就很难体会到国画的造型方式,也不易理解到民族的造型规律。同时,人们对造型的要求和判断最易受到作画方法的直接影响,从而形成某种固定程式并习惯于此,要发展和改变它们就很困难了。


 

今日之教授生活/1944年



写生已成了当下国画学习和创作的重要途径和实践活动。我认为写生首先除了要注意代表传统国画中用笔技巧总称的“写”字之外,更要注意那个“生”字。在传统绘画理论中,从最初提到“写真”到“写生”,从“览之若面”到“气韵生动”,无不重视这个“生”字,这是对物像生动的神情典型的姿态等客观造型上更高的艺术要求,又是作者活生生的个性气质及艺术风格。


 

陈树人速写/1942年



忽略了这些而只重形色上的酷似,只能是将生动的对象描绘成呆板的死物。我们只能是通过写生才能真正理解和把握传统绘画中的各种技法和图式、程式,并在写生实践中去追寻它们与现实生活的源流关系,最后把传统的技法和描绘的经验真正变成自己的囊中之物,才能在掌握和使用它们的基础上将其进一步上升成为理性的认识。当然通过这种训练去培养捕捉描绘形象的能力或为艺术创作积累素材,也是不能忽视的任务。


 

古城堡(奥尔斯丁)/1956年



事实证明,只有通过直接面对自然的写生,才能打破积年的陈规,使中国画家在自然中寻求物象的变化和理法,扩大中国画的表现领域,可以说这种重新面对自然的写生,的确是本世纪中国画创新的探索中最有价值的一种方式。


 

老石匠/1942年



问:您能否谈谈自己画写生的经验,包括写生用的材料有什么特色?

 

关:当时条件很艰苦,我用来画画的材料很随意,主要是本地出产的夹江宣或是一些已画过的边角料,还有一支兼毫的笔、一个墨水盒,在船上、江边很容易找到水,画面也基本是一个墨色,只是通过不同的用笔和浓淡干湿来表现对象。我当时很明确,写生,特别是速写一定要概括、提炼。有的是在船行走时画的,为了画好,我先是抓住最吸引自己的景色画出来,当船过去后,再找一些合适的背景,根据画面的需要来补充以完成画面。这可以说是中国画的一个重要的创作方法和特点,也就是散点透视的方法,有的是在船靠码头时画的,还有一些是在成都画的,这些画面相对充分些。


 

寇机去后/1939年



问:有人认为直接对景写生,是造成现代中国画缺乏笔墨韵致的原因,您是否同意?您在写生过程中,怎样处理笔墨情趣和物象结构、质感表现的关系?

 

关:直接对景写生,不应该是造成现代中国画缺乏笔墨韵致的原因,其真正原因应该是有些人不能很好地认识和把握中西绘画作为两种不同的体系,在认识对象和表现对象方面的特点,对西洋绘画和中国绘画都没有正确的认识。


 

农村的早晨/1954年



中国画家一方面要在生活中多画写生、速写,对运动中、变化中的对象要有敏锐而深刻的观察和把握,善于概括地抓住客观对象的重要特征和内在联系,使客观对象活在自己的心中,这样才能做到“胸有成竹”、“意在笔先”;另一方面要加强对传统绘画的学习和研究,充分认识中国画重视运用有独特美感及趣味的线条和笔墨,以线写形、以形传神的造型规律,把客观对象的强烈感受通过提炼、概括、聚零为整的方式表达出来。


 

速写人像(波兰)/1956年



在写生的过程中,提倡用毛笔直接写生,这是从现实生活到艺术表现的一种有效的方式,只有坚持用毛笔直接写生,才能把中国传统的造型方式与技法基础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我们逐步掌握把生活的现象变成艺术形象的手段,在深入生活的过程中丰富和发展中国画笔墨语言。

 


萧邦故居/1956年



问:“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中国绘画的一个美学原则,是否也应该是中国画写生的一个重要的精神内核?

 

关:应该是这样,自然是客观的,画家本人是主观的。艺术作品是主客观的统一。写生的过程是物我交流的过程,这样不同的人和自然交流的结果就不同,画出来的画也不一样,这是因为每个人的感受不同、侧重点不同、表现手法也不同,这样就有了艺术的百花齐放。


 

都江堰/1942年



问:您在建国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从事中国画教学,您认为在中国画教学中写生课与传统中国画教学方式关系是怎样的?

 

关:写生是现代中国画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我在《教学相长辟新途》中曾提到过,它应该要与临摹、默写、速写相结合,使它与中国画从结构入手,以线造型的特点相适应,也就是说,通过把“四写”结合起来,做到人物、山水、花鸟课互相兼顾,并形成一个整体,把以脑、眼、手并用,形和神兼备为内容的“三并用”、“两要求”,作为对“四写”的补充,再加上书法和篆刻,使同学们在全面的学习中,逐渐掌握中国画的独特造型规律和审美特点,并初步形成了中国画以线条表现对象结构、质感和神采的基础教学体系。




瑞士写生/1959年


翠鸟/20世纪30年代


白云深处/1979年


黄陵古柏/1994年


静静的山村/1962年


井冈山下壮/1962年


中山难民/1940年


自贡盐井/1942年


长征第一桥/1962年


长白飞瀑/1962年


新开发的公路/1954年


巫峡烟云/95×43cm


江南塞北天边雁/1982年


罗浮电站工地/1978年


龙羊峡/1979年


绿源赞/1992年


秋溪放筏/1981年


双清图/48.8×89.3cm


松竹梅组画 松/1986年


涛声/1988年


梅花泄漏春消息/67×52.5cm


毛主席咏梅词意/1962年


南山松石/116.5×54.5cm


南海荫绿洲/1992年


泰国佛塔/1948年


松竹梅组画 梅/1986年


泰华长松/1984年


武钢工地/1958年


松瀑图/1982年/49.2×82.1cm


巫峡烟云/95×43cm


喜上眉梢/90×48.5cm


万山红遍/1978年


双清图/68.5×44.5cm


二百一十四洞/1943年


巫山烟雨/1978年


陶瓷艺人/1956年


北国牧歌/1943年


大井毛主席故居/1962年


峨眉烟雪/1941年


嘉陵江码头/1942年


南洋人物写生之三/1948年


释迦舍身图(一)/1943年


释迦舍身图(二)/1943年


石上泉声带雨秋/1981年


中山陵/1956年


郊游/1961年


绿荫庇山泉/1996年


朱砂冲哨口/1972年


蒙民游牧图/1944年


驼运晚憩/1943年


爱莲图/1959年/23×47.1cm


煤都/1961年


千帆待发/1963年


林海/1961年


绿色长城/1973年


万壑涛声/1987年


雪里见精神/151×82.2cm/1988年


源流颂/1990年


双喜图/50×83cm


雨后山更青/1992年


加州十七米风景之一/1990年


白浪涌绿波/1993年


尼加拉瀑布/1992年


南山春晓/1994年


九十年代第一春/1990年


壶口观瀑/1994年

文字:佚名

以上作品真伪,请读者自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