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词人张孝祥《减字木兰花》有句云:“人间奇绝,只有梅花枝上雪。”其实,那纷纷扬扬飘洒我国古代诗词中的雪,才称得上“人间奇绝”呢! 读过唐诗的人,又有谁能忘记诗人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名句:“北风卷进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诗人采用极其新奇而大胆的比喻,形象鲜明地写出了飞雪一来势突然和它的瑰丽,有着恢宏的气势,雅致的韵味,显示诗人乐观开朗的胸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古代诗人们咏雪,往往是托物言志,借雪抒情。 黄鲁直的《踏莎行》这样描写雪景 “堆积琼花、铺陈柳絮、晓来已没行人路”,又“飘飘当逐回风舞”,如此雪景作者“对景抒怀,迎风索句”,展现自由浪漫的情怀;苏东坡《江城子》中写夜雪:“黄昏独自雨纤纤、晓开帘、玉平檐”,并由此生发“手把梅花东望忆陶潜,雪似古人人拟雪,虽可爱,有人嫌”,表达的是诗人愤世嫉俗的心境;柳子厚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衰笠翁,独钓寒江雪”。全诗寥寥20个字,意境开阔,妙在自然,突出了诗人抑郁心情和傲睨一切的性格。此上诸例可见诗人所托之物都是雪,但所抒之怀就巧妙不同了。伟人说得好,喷泉里流出的是血,曾在《自问》诗中自豪地宣称“酒肠宽似海,诗胆大于天”并深切关心着民生疾苦的唐代诗人刘叉,在《雪车》一诗里是这样的:“腊令凝绨三十日,缤纷密雪一复一。孰云润泽在枯核,……饿民冻欲死。”腊神命令铺上厚毡天地缟戴孝三十日,因此缤纷大雪下了一天又一天;谁说“瑞雪兆丰年”,雪水能滋润庄稼的枯根呢?市民都被冻死了!面对“小小细细如尘间,轻轻缓缓成扑簌”的雪,诗人不禁怨天忧人:“不恤吾氓?如何连夜瑶花乱?”后文又写道“官家不知民馁寒,尽驱牛车,盈道载屑玉。载载欲何之?秘藏深宫,以御炎酷。”面对官车载雪之事,诗人又有什么感触呢?写到这里,诗人再也按捺不住了,发出了连珠带炮般的一串责问:“徒能自卫九重间,岂信车辙血,点点尽是农夫哭!”“刀兵�丧后,满野谁为载白骨?远戍欠乏粮,太仓谁为运红粟?……”,这一切都是由雪景,雪事生发而来。 古代诗人们咏雪,有动有静、有虚有实、动静相应,虚实结合。 “旋扑珠帘过粉墙,轻于柳絮重于霜”(李商隐《对雪二首》)这里是写雪花纷飞的动态,给人以潇潇洒洒之感,写出了雪的轻柔舒缓;而“寒沙四面平,飞雪千里惊,风断阴山村树,雾失交河城”(南朝梁,范云《效古诗》),同样是写雪的动态,却给人以风骤雪猛之感,写出了雪的暴虐冷酷。写雪的静景的有“江山不夜月千里,天里无私玉万家”(元黄庚《雪》),写得概括,写得大气磅礴;“千峰笋石千珠玉,万树松萝万朵云”(元稹《南秦雪》),这又把银妆玉砌的静态雪景具象化了;“最爱东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杨万里《雪后晚晴》),也写静态,但它是“红装素裹,分外妖娆”,另是一番姿容;“风竹婆娑银凤舞,去松偃蹇玉龙寒”(吴澄《咏雪》)写雪停后的景色,可谓静中有动,以动写静,更是迷人。咏雪的诗有虚有实,虚实结合。陶渊明的“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杜甫的“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等等,都是写实。而白居易的《夜雪》“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讶冷见明,又闻折竹之声,从而推知“雪重”,则全是使用虚写了。 运用多种修辞更是诗人们写雪惯用的手法。 韩愈的“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用的是拟人;李白的“燕山雪花大如席,纷纷吹落轩辕台”用的是夸张;离骈的“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因雪花呈六角形,这里以“六出”称雪花,当然是以特征来借代了;而象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中引载张元《雪》诗句“战退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一类的比喻,则不胜枚举了。古人咏雪,好用琼瑶、鹅鹊、飞花、柳絮、连蝶、玉濡、银砾等喻雪。以花喻雪较多,有琼花、梨花、梅花等等。 咏雪诗中的比喻形容得多了,也使人感到乏味,于是就有了“酒令”似的“诗令”,禁这禁那了。据《清叟诗话》记,欧阳修任颖川太守时,一次邀同好一起以“雪”为题赋诗,约定诗中不但不能有“雪”字出现,而且不准用玉、月、梨、练、絮、白、鹅、鹤等字来形容和比喻。但根据这些规定写出的咏雪诗,虽“特出奇丽”,亦不过是些游戏之作。直到南宋陈郁一首《念奴娇》的咏雪诗,全篇没有使用一个欧阳修和苏氏二公所限用的那些词语,且使人一眼就可以看出它写的是雪,全词为:没巴没鼻,霎时间,做出漫天漫地,不论高低与上下,平白都教一例。鼓动滕六,招邀巽二,一任张威势。识他不破,只今道是祥瑞。却恨鹅鸭池边,三更半夜,误了吴元济。东郭先生都不管,关上门儿稳睡。一夜东风,三竿暖日,万事随流水。东皇笑道,山河原是我底。结合写作背景可知,陈郁的这首咏雪词,表面上是对雪冷嘲热讽,实际上是对吴国宰相贾似道的喜笑怒骂,包含了非常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容。上下映衬,通篇妙喻,冷嘲热讽,寓庄于谐,趣味很浓,值得玩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