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后金政权崛起的过程中,与明朝爆发了一系列的战役,例如萨尔浒之战、沈阳大战等等。其实,明朝与后金政权还进行了一场大凌河之战。在这次战役中,明朝军队拥有武器方面的绝对优势,但是在双方对射的过程中,明朝军队大败亏输。最终,4万明朝军队几乎全军覆没,只有几百人逃回了锦州城。那么,至关重要的战役中,明朝军队为何会惨败呢? 一、明朝开始采用防御战略,对后金很不利在后金崛起的初期,明朝高层并没有把刚刚建立的后金放在眼里,明朝集结军队主动进攻后金。但是在几次惨败之后,明朝军队的机动力量损失巨大。明朝高层发现,自己的军队在野战中根本不是后金骑兵的对手。在孙承宗、袁崇焕等人的建议下,明朝开始开始以守为攻的战略,修建众多的堡垒,利用自己军队的火力优势防御辽西地区。在北宋历史上,宋朝对付西夏也是这个套路。当时,后金军队虽然野战能力很强,但攻城水平还非常落后。对于后金大汗皇太极来说,明朝采取的新战略正中后金的软肋。皇太极需要立刻出兵,在明朝堡垒体系尚未建成的情况下,打破明朝的规划。公元1631年,皇太极率领5万军队进攻辽西地区的大凌河地区。 当时,明朝军队在大凌河地区修建城堡,但还没有彻底完工。后金军队兵临城下,负责大凌河城防御工作的祖大寿,只能选择向后方求援。大凌河城内有1万多明朝军队,但粮食非常有限。后金军队缺乏攻城器械,几次强攻始终拿不下大凌河城。在这样的情况下,皇太极改变了方案,在城外挖掘了好几层战壕,对大凌河城进行长期的围困。由于粮食不足,大凌河城内开始出现人吃人的情况,成了人间地狱,出现了“炊骨析骸,古所未闻”的情况。此时的皇太极没有急于攻城,而是开始了围点打援。明朝绝不会放弃大凌河地区,果不其然,锦州地区派出了4万多军队救援大凌河城。关于明朝军队的数量,存在很大的争议。出现了明朝出动8万军队的说法,但从明朝军队的情况来说,出动8万军队很困难,4万军队是符合历史的。 二、明朝军队的火器众多,但是质量非常差后金军队以骑兵为主,拥有机动性的优势。前来增援的4万多明军,根本不敢与后金军队进行野战,只能依靠战车和火器进行防御。明朝军队携带了大量的小口径火炮,后金骑兵没有进行集团冲锋,因为伤亡太大。在与明朝军队作战的过程中,鉴于明朝军队火器犀利的特点,后金军队逐步装备了盾车。皇太极命令盾车向明军推进,弓箭手在盾车之后不断的向明军放箭。后金弓箭手几轮齐射以后,明朝军队的阵型开始散乱,但仍在苦撑。在盾车的防护下,后金官兵也不断被火器击中,但伤亡大大降低。最重要的是自己已经靠近了明朝军队方阵,眼看后金军队近在咫尺,明朝军队的阵型彻底溃散。机会终于来了,后金骑兵出动,开始追杀四散奔逃的明朝溃军。 在这次战役中,明朝军队出现了明显的指挥失误,自己军队中,远程弓箭手的优势没有发挥出来,反被后金弓箭手压制。由于阵型已经崩溃,4万多明朝军队几乎全军覆没,最后只有不到1000人逃回了锦州城。打扫战场的过程中,后金军队发展,明朝军队的火器众多,但质量相当一般。包括弓箭、刀枪等各种武器,基本上都是这样的情况。不是明朝没有先进的科技,而是明朝军队腐败严重。明朝军队的武器都是固定的作坊生产的,各级将领们克扣军费开支,最终只有很少的一部分用在了武器生产上,制造出来的武器自然十分低劣。在电影《大明劫》中,孙传庭检阅部队的时候,同样反映了这个极度现实的问题。 三、祖大寿上演了投降再逃跑的闹剧随着4万多援军全军覆没,大凌河城的外援彻底断绝。在再三劝降的情况下,祖大寿率领城内的1万多人投降。大凌河城原本有3万多人,饿死和被杀的人数接近2万。祖大寿投降以后,向皇太极表示:趁战败的消息还没有传回明朝,自己应该迅速逃回锦州,等大汗进攻锦州时,自己可以充当内应。皇太极相信了祖大寿,命令祖大寿立刻返回锦州。可是没有想到,祖大寿返回锦州以后,再也不提做内应的事,反而屡屡与后金军队交战,皇太极被放了鸽子。直到11年以后,也就是松锦大战之后,负责锦州防务的祖大寿才第二次向皇太极投降。在大凌河之战中,后金军队暴露了攻城能力低下的问题。2年以后,随着明朝将领孔有德的投降,后金拥有了自己的火器部队,攻城能力大大提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