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汉双星与汉匈之战(14)·收复河套

 陆一2 2019-01-13

第四章·将军扬旆掩盖龙城

二、收复河套

龙城之战之后,大汉与匈奴之间几乎年年有冲突,年年有大战,这个局面应该说是汉武帝预料之中的。龙城之战之后的冬天,数千匈奴骑兵侵扰边境,尤其渔阳郡受扰最重。汉武帝随即派老成持重的韩安国为材官将军,屯兵渔阳,防备匈奴再次侵扰。

第二年,即元朔元年秋天,匈奴人果然又大举来犯。此时正值秋高草肥,匈奴兵强马壮,虽然汉军早有准备,却也被打了一个叫苦不迭:匈奴两万骑兵入汉,杀辽西太守,汉军损兵两千余人;另一方面匈奴又再一次侵犯渔阳,屯兵渔阳的韩安国率军抵抗,损兵千余,终于换来一口踹息的机会。可这刚打退匈奴的进攻,一贯老成持重、长于防守的韩老将军,就犯了这辈子最大的一个错误。

在暂时击退匈奴的进攻之后,韩安国审讯了捕获的匈奴俘虏,审问关于匈奴部队的动向,俘虏告诉他:匈奴主力已经远去。渔阳郡连年受匈奴大举侵扰,已经极大影响了百姓的生活,韩安国考虑到这时正是农耕季节,为民生计,最好能迅速恢复生产,于是便上书汉武帝请撤掉军屯。没有料想,撤掉军屯一个月之后,匈奴人就再次大举侵犯上谷、渔阳,而这时韩安国军营里只留下了七百多士兵,拿这七百人去抵抗匈奴军队,无异于螳臂当车,韩安国出战不利,便只能退回壁垒死守。如果不是燕王的援军及时赶到,那么韩安国的部队必将全军覆没。匈奴人看汉军援兵到来,倒也不做缠斗,留下一个潇洒的背影,就转身又去了雁门,再次杀伤千余人

这一次匈奴的军事行动,可以看做是对上年龙城之战的报复性打击,这打击之力度也堪称疯狂,仅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匈奴部队就在雁门、渔阳造成了汉军一个太守和四五千部队的损失。匈奴骑兵的机动优势,也又一次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韩安国和燕王的部队仅能将将守住自己的壁垒,毫无反击可言。

但是经过上一年四处出击的试炼性作战,汉武帝已经找到了谁是那个最合适带兵反击匈奴的将领。就在匈奴人在雁门一带耀武扬威的时候,汉军真正的大规模反击终于长刀出鞘,执刀之人,正是卫青。

汉军这一次的部署很简单,就是要两路聚歼在雁门一带横行无忌的这股匈奴部队。于是汉武帝派驻扎在代郡的宿将李息带所部军队向西迎击,为卫青争取时间;而卫青则率领三万骑兵从雁门自南向北出征。

史书对这一次作战记载极其短略,这场发生在国境附近的战役,其实并不需要什么花哨的计谋,短兵相接勇者胜,卫青这一次拿到了更大的资本,也收获了更大的成功:斩首数千——汉军前两月在雁门、渔阳等地连番损失的军力,被卫青一战就完全报复了回去,而且没有诡计,没有偷袭,胜利来得堂堂正正!


元朔元年汉朝北方边境战事示意图

如果说经过龙城之战的奇袭胜利,汉朝内部还对汉军的军事有所怀疑,那么经过这一次雁门之战的正面胜利,应该再没有人怀疑:汉军能赢!

当然,卫青的成功,背后也有韩安国等人的失败。韩安国提前撤防的昏头举动让汉武帝大为不满,责之甚切。从此之后,韩安国告别了军事舞台,并在第二年郁郁而终。为弥补辽西战线的防御力量,汉武帝重新起用了赋闲在家的李广,拜为右北平太守。据史记载,匈奴忌惮“汉之飞将军”的勇武,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

(注:即使只看《史记》一书,在不同列传里对匈奴此次军事行动的时间记载也充满矛盾,一说为龙城之战次年,一说为元朔二年。按韩安国在“数月后”死于元朔二年中,考虑北方农忙时间一般为夏五月或秋九月,则匈奴杀辽西太守的时间,在元朔元年也就是龙城之战的次年的秋天最为合理,以上叙事根据这个判断来进行,下文同理。)


城和雁门两战之后,汉军对匈奴的战略反击已经全面展开。汉武帝对“大一统”的渴望也进一步加强,在去掉了朝中的掣肘之后,他开始谋划去掉朝外的牵制势力,于是一个他的祖父、父亲都想要做去没有完成的使命——削藩,被再一次提上了议事日程。

元朔二年,中大夫主父偃上书,提出了一个著名的政令:推恩令。这个建议的雏形本来是由汉文帝时期的贾谊提出,可汉文帝对此有心无力;而汉景帝急切的削藩,也换来七国之乱的动荡。经过七国之乱之后,汉武帝时期诸侯王地位已不如从前,而汉武帝顺势推出了“推恩令”:原本诸侯王离世后,几乎是整个诸侯王封地全都为嫡长子继承,因此藩地世袭,尾大不掉;推恩令更改了这个局面,令诸侯王死后,除中央封地为嫡长子继承、世袭为王之外,其他儿子也各自继承原诸侯王的部分封地,成为列侯。在名义上,各诸侯国家族的藩地并没有减少,也就没有反叛的理由;可实际上,历代诸侯王的实际领地一代比一代小,那些新增的列侯在实权尚要从属于郡,也就是归中央朝廷管辖。汉朝廷不用动一兵一卒,就解决了藩王割据的问题。一个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国家,成为汉军出征匈奴的强力后方。


 在匈奴和汉朝军事冲突的焦点持续汇聚在汉帝国东北一线的时候,汉军做出了一个出匈奴不意的军事举动,韩安国等部的牺牲并不是没有意义,它让匈奴人以为汉军在这一年依旧会在雁门-渔阳一线对其展开抵抗,但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刘彻已经跳开了局部战场的胜负,将鹰视的眼光投向了匈奴自秦亡以来一直雄踞的河套地区。当卫青的骑兵大军出现在黄河转弯的河套平原时,匈奴人震惊了。

这一战,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河南之战”

这是一次具有切实战略意义的主动出击,刘彻的目的,就是将匈奴人彻底赶出河套平原。他再一次祭出上次雁门之战大获全胜的阵容:卫青+李息。李息依旧率领着自己在代郡的部队,自西向东,跨过黄河进攻河套平原。而卫青所带领的主力骑兵部队(兵力未知,推测依然在三万左右),行动更加大胆:他们从云中出击,沿着黄河北岸,在秦长城的掩护之下,一直向西急行,火速攻占位于后套平原乌加河和黄河之间的高阙,并在此布下军营;然后卫青主力部队继续沿黄河南下,从匈奴黄河以西的右贤王部和黄河以南的白羊王、楼烦王部势力中间穿插而过,迂回上千里,在匈奴人反应过来之前,就已经完成了对河套地带的的大包围圈。

当汉军主力自西侧对匈奴发起冲击,可想而知匈奴人会是多么震惊错愕——这里明明是匈奴的势力范围,可汉人怎么会从这里冲了出来!而与此同时,李息部和此前占领高阙的部队也在东北、西北两个方向对匈奴人发起攻击。面对如此奇袭,匈奴一战即溃汉军以“全甲兵而还”的极小代价,获得了巨大的军事胜利:斩首两千三百级,俘虏三千零一十七人,捕获马匹、牛羊超过百万,驱逐楼烦王、白羊王,全取河套!

河南之战示意图

这是一场无论如何吹嘘都不嫌过分的空前大胜。

在战术上,卫青率领数万骑兵,在匈奴人的势力范围内长途奔袭、千里迂回、出其不意、攻敌不备,一举击溃敌军,这是中国军事史上前所未有的打法,也是唯有骑兵才可以实现的战术;在这一战里,按照《中国历代军事家》的说法,卫青对如何封锁消息、秘密行动、捕捉匈奴暗哨巡骑、寻找可靠的向导、了解水草位置、以及解决大军供给等等,都计划得很周到,而后又能协调相隔千里的三部军队同时进攻,迅速击溃敌军,避免自己陷入右贤王部夹击之中,显出了卫青指挥一个大战役的卓越才能;可以说,这一战为中国冷兵器时代骑兵军团作战提供了一个模范样板,卫青不仅影响了他身后的霍去病,也影响到曹操、李靖、苏定方等历代诸多军事名将。


此战在战略上的意义更加卓著。自秦亡之后,河套平原一带长期被匈奴占据,自古以来,这一带就一直是黄河流域最丰腴的一片水土,水草丰美,灌溉发达,因此素有“黄河百害,唯有一套”之民谚。河南一战捕获牛羊超过百万,可见河套地区对匈奴人的经济意义;而当汉人得到这片土地,刘彻终于拥有了一片超级马场,可以放手培育壮大自己梦寐以求的超级骑兵军团。

另一方面,河套平原及河南地带匈奴右贤王部、单于王庭和汉帝国首都长安之间,无论谁拿到这个地区,都会对对方形成明显的军事压力,可以说,在卫青河南之战大获全胜之后,汉匈之间战争的天平终于向有利于汉方倾斜了。


双方显然都明白河套一带的战略意义。在匈奴方面,右贤王此后屡次发起军事报复,妄图夺回河套,均被汉军守住;在汉帝国方面,刘彻为巩固胜利果实,在此设立朔方、五原两郡,并修复秦蒙恬所筑的秦长城遗址,次年,二月大手一挥,招募百姓十万人迁徙至朔方,从此彻底在河套地区站住了脚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