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心理健康教育(二) ——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的因素 青少年心理问题的产生是与之相关众多因素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既包括个体身心的发展方面的,也包括同伴、群体、学校、家庭和社会等方面的。只有对这些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才能找出导致青少年心理问题的根源,才能帮助青少年矫正其心理方面的异常。 一、自身的原因 这包括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生理方面指:生理发育的程度,有无生理疾病的历史,身体有无残疾,有无心理疾病的遗传因素等。心理方面指:人格是否完备,情绪是否稳定,心理承受能力如何等。青少年期处在人生发展的十字路口,这个阶段是生理迅速成熟,而心理发展跟不上生理发育的青春期:逻辑思维尽管发展很快,而思维的批判性尚待成熟,容易造成主观和片面;情绪情感日渐发展,但两极性严重,自控性差,容易出现逆反、对抗心理。这是一个幼稚与成熟、冲动与控制、独立性和依赖性错综复杂的时期。即心理学家所称谓的“危机期”。 二、学校及环境的原因 (1)学校教育指导思想 学校教育指导思想正确与否往往决定了一所学校的校风,决定了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当前,不少学校仍存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指导思想,这无形中给教师和学生都造成了很大的压力。教师为了学生能考出好分数,采取违反学生心理健康原则的教学方法、手段和措施,如加班加点,搞题海战术等,学生长期处于一种智力超负荷的紧张状态,容易出现神经衰弱、失眠、注意力减退、厌学等心理行为问题。 (2)教师素质 学校对学生心理发展一个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是教师的素质,因为教师不仅是学习活动的发动者、组织者,同时也是学生的心理保健老师。教师队伍的素质,如教师的职业道德、责任感、情绪情感、个性和意志品质等,都对学生起着感染作用。所以,要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首先要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好的教师对学生的成长具有强烈的责任感,无论是班主任还是科任教师,教师还是行政人员,都应以建设和营造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环境为己任,注意自己的言行并承担相应的责任;好的教师能利用心理学的原理对学生进行恰当的奖励和惩罚,因材施教:好的教师能接纳学生的行为,尊重学生的人格,乐于帮助学生;好的教师还能进入学生内心世界,分享学生情感体验,能理解学生……要做到这一切,教师首先自己必须是一个心理健康的人。 (3)学校人际关系 学生在学校中的人际关系良好与否,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学生在学校的人际关系主要是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实践证明,有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的学生,必然充满归属感和安全感,其心理也会得到健康发展;相反,一个师生关系紧张,在班集体中遭到否定、排斥、冷淡,受不平等对待的学生,必然会产生敌对、自卑、焦虑、恐惧情绪,这对其心理健康会产生不良影响。 (4)学校环境 学校环境可以分为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两大类,这两种环境对学生的心理发展都起着熏陶作用。从物质环境来说,校园的一草一木,每一个角落都应给人以美的感受,使学生从中得到教育和心灵的净化。学校心理环境包括良好的校风、班风以及校园文化建设。良好的校风和班风催人积极上进,使人际关系和谐。这样的环境能使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得到改善和提高。 三、家庭的原因 (1)家庭结构对子女心理的影响 家庭结构可分几代同堂的联合家庭,只有父母与子女组成的核心家庭,以及由于父母一方因离婚、死亡、出走、分居等原因造成的残缺家庭。核心家庭,特别是独生子女家庭,规模小,人口少,家庭成员关系简单,家庭心理气氛和谐、愉快,父母有较多的精力、财力和时间照顾教育孩子。为孩子的心理发展创造良好的物质精神条件,在子女教育问题上意见较一致,孩子在家庭中有更多的机会与父母交往,家长的价值观、个性特点、思想文化和道德修养对孩子的心理发展有极度大的影响。联合家庭(如四二一家庭)则有个隔代影响的问题,教育不当容易引发“小皇帝效应”而导致独生子女的心理问题。至于残缺家庭的儿童则更多表现出消极情绪,如过度焦虑、自卑、孤僻、冷漠、畏缩、敌对等,并因此影响到他们的学习、生活及社会性发展。 (2)家庭人际关系对子女心理的影响 家庭人际关系包括与子女直接有关的人际关系。亲子关系如建立在友爱的交往方式上,则父母与孩子相互信任和尊重,使孩子产生良好的心境和旺盛的精力,有助于孩子自尊心独立性的形成。亲子关系如形成命令式交往方式,父母用简单而粗暴的言语吓唬孩子,往往使孩子感到委屈和强烈的不满,降低孩子生活活力,抑制孩子的情绪,易使孩子变得不坦率、凶狠、残暴、缺乏自尊和主动性,盲目服从。 除亲子关系的影响外,祖父母和孙子女的关系也对孩子心理健康发展产生一定影响。由于孙子女和祖父母年龄差距较大,关系一般较融洽。当父母很忙时,这种关系不仅能给处于发展过程中的孩子性格以广泛而丰富的影响,而且还能给祖父母晚年精神生活以良好的刺激和满足。但有的祖父母听凭孙子女摆布,从而使孩子形成撒娇、爱哭、任性、胆小等不良性格。 与子女间接有关的家庭人际关系对孩子心理发展也有影响。如良好的夫妻关系会使孩子感到家庭的温暖,无论是父母对子女有意的教养还是无声无息的潜移默化,都起积极、健康的作用。如果父母感情不睦,经常吵架甚至离异,会使孩子悲观厌世,冷眼看社会,往往在他们心灵深处留下创伤。其次祖辈和父辈的关系也对孩子产生影响。如果父母孝敬老人,老人关照子孙,家庭充满天伦之乐,教育孩子方面齐心合力,必能丰富孩子感情,使孩子身心愉快,心理品质健康发展。反之,由于祖父辈的矛盾,孩子往往受到不一致甚至相反的教育。长此下去,孩子容易形成双重性格,形成残酷、冷漠、攻击等不良人格。 (3)家庭情绪氛围对子女心理的影响 家庭情绪氛围道德影响孩子的情感。家庭中父母所创创造的对孩子充满爱的氛围,会使孩子身心放松,心情舒畅地感受父母关爱的幸福,从而进一步引发孩子对父母的热爱之情,以及扩展到对他人,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向往。长期生活在良好家庭情绪氛围中的孩子精神饱满、心情愉快、兴趣广泛、性格开朗、喜欢交际。反之,长期生活在不良家庭情绪氛围中的孩子往往产生过渡焦虑、心情压抑、自我封闭、思维不灵活,存在心理障碍。 (4)家长自身素质对子女心理的影响 家长素质包括思想品德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及教育子女的素质。其中家长的心理素质更为重要,家长的心理健康与否直接影响着子女,因为家长自身若有心理问题,就不可能面对现实,不能正确处理家庭中发生的一切,因而给家庭及家庭成员带来痛苦和损失,也不利于培养健康的孩子。曾有一位父亲的人,与妻子不和,他不是想办法解决、缓和矛盾,反而采取回避方法一一不回家或者很少回家,双休日也在/—里加班干活,开始别人以为他工作积极、责任心强,但时间一长,才发现其中的奥妙。由于他躲避现实,他的儿子也向他“学习”,不愿回家或吃完饭就到同学家玩,很晚才回来,结果成绩直线下降。所以,家长要客观地分析、认识自己,敢于向问题挑战,培养自身健康的心态,给子女做出榜样。家长的情感、性格对子女的影响最大。如果家长的人格是完善、符合规范的,那么,他们就为子女提供了理想的模仿对象,使子女的性格无意识中也达到完善,符合社会规范。其他如父母的意志、兴趣、爱好等也无不通过潜移默化影响其子女。 (5)家庭教养方式对子女心理发展的影响 家长对子女都有一定的“期望”,尽管“望子成龙”是一种普遍心态,但由于家长的社会地位、经济条件、价值观念以及教育观念的差异,也决定了其教育方式的不同。 溺爱型家庭 从字面上看,溺爱的“溺”,兼有过分和淹没的意思,它与爱连在一起构成一个词,是很深刻的。过分地疼爱子女等于淹没他们,所以有人把溺爱比作教育领域的水灾。古人说:“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爱之,其实仇之”。这正是对“溺爱”一词最好的注解。溺爱子女的害处多,而这并不是父母的初衷。 娇——经不得风雨。有的父母视孩子为“掌上明珠”。舒适的家庭成了孩子赖以生长的温室和暖房,这样环境培育出来只能是娇艳而脆弱,一旦到社会上尝到酸、咸、苦、辣,就吃不消了。在父母身边有层层保护,怎么能不胆小、怯懦,碰到困难就灰心丧气? 惰——企望不劳而获。有的父母生怕孩子苦和累,什么都不让孩子自己动手。孩子长期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孩子从小依赖父母,长大就想依赖他人,严重的还会发展到不劳而获。 奢——只求寻欢作乐。有些父母只是把纷孩子吃好穿好用好作为自己的责任,当作孩子的幸福。自己舍不得吃,舍不得用,给孩子买这买那,于是孩子越吃越馋,越穿越讲究,从小就在小伙伴中攀比、?炫耀,没有勤俭节约的观念。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对家庭、社会能有何作为呢? 骄——“天皇老子”第一。有的父母对孩子百依百顺,一切听孩子摆布,成天围着他们转。他们成了家庭的中心,“小皇帝”、“小公主”向家人发号施令,骄气十足。小小年纪就如此霸道,长大后谁敢保证他们不会胡作非为,甚至触动法律呢? 庸——不求进取。娇生惯养的孩子,长期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便产生了这样的想法,现在生活有父母供养,将来前程自有父母安排,自己何必努力呢?他们胸无大志,不求进取,耐不得艰苦。看书学习,坐不下来,钻不进去,干什么事都刁;专心,缺乏恒心。宝贵的童年和青少年时代—晃而过,一无所长,庸庸碌碌过一生。 放任型家庭 主要表现是对子女缺点错误不管不问,任其自流,不做正面的引导和纠正。这不仅对自家孩子的心理发展极为不利,而且是对社会不负责任的表现。 随着商品经济大潮的推进,有些家庭的父母双双下海经商,每天起早贪黑,对于孩子显得十分怠慢,也许父母能给孩子物质上的任何要求,但却很少去了解、沟通、教育孩子。久而久之,孩子就缺乏正确引导,容易走上歧途。有的家庭夫妻离婚或分居后,单方扶养孩子,要么容易溺爱,要么放任、嫌弃、厌烦不管,这些都会造成子女个性发展的缺陷。这种情感和性格发展上的严重挫折,不但影响孩子对所有成人的态度,而且长大后,难以和周围的人建立正常的关系。可见,家庭不和,放任孩子,会在孩子的心灵上留下很严重的阴影和创伤。 控制、管制型家庭 有的家长知道应该对孩子进行教育,但不懂科学,不懂孩子的心理,教育不得法,经常采取打、骂、吓唬等简单、粗暴的手段:或者实行控制和管制,不让孩子接触他人、他家和社会,把孩子禁锢在自家的“小天地”里。其后果是或者孩子胆小怕事、弱不禁风、成不了大事,或者孩子很粗野,“继承”家长的坏习惯,如法炮制。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难见到这样的情景:每逢孩子有点过失,或者考试成绩不好,轻则是臭骂几句,重则罚跪,乱打一顿。不管孩子的身体和精神是否受得了,也不管如何讨饶,做父母的还心安理得,“打你,是为你好!”千百年来遗留下来的打骂孩子的种种论调,至今仍然统治着一些家长的头脑,成为他们教育孩子的信条。 孩子健康成长,需要爱,需要引导,需要教育,需要陶冶。而打骂和恐吓决不是培养人才的好办法。棍棒教育往往与家长的愿望背道而驰,’甚至带来令人痛心的悲惨结局,浙江金华一名学生徐力,因忍受不了母亲的压力,用榔头打死了母亲的悲剧。 打骂、恐吓,往往使孩子变得逆来顺受、畏首畏尾、无所作为。同时,打骂孩子通常又容易造成孩子说谎、虚伪和欺骗的恶劣习性。这种性格和品德上的创伤,比起肉体上的痛苦,要更为严重,但它被不少家长忽视了。 四、社会的原因 (1)社会环境 这里所指的社会环境是指一定社会的文化背景、社会意识形态和社会政治局面等。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如风俗习惯、道德观等,从出生之日起就以——种无形的力量影响着青少年,使他们逐渐形成理想、信念、世界观、需要、动机、兴趣和态度等心理品质。不同的文化对人的心理健康有不同影响,其中有些是健康的,有些则是不健康的。社会意识形态对人的心理健康的影响,是通过社会信息作为媒介的,健康的社会信息,有助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发展,不健康的社会信息,则会造成种种危害。 (2)社会风气 社会风气与青少年的关系就像自然气候与植物的关系一样,社会风气可以通过家庭、同伴、传媒等途径影响其心理健康。不良风气会使一些青少年的心理受到扭曲,难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因此,要确保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学校、家庭和社会要共同抵制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净化环境,树立健康向上的社会风气。 青少年虽身处较为单纯的校园里,但毕竟生活在复杂的社会中,社会上的难点热点疑点问题都会受到青少年的关注,引发其思考。青少年的思想观念和价值目标常受到社会正在流行、大众传媒当前推崇的事物的影响,以及新兴的网络文化的影响,其内心常处于冲突彷徨之中。 人的心理乃是人脑对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反映。因而,学校的一切教育、活动、人际关系等,家庭的教养方式等,社会上的价值观及社会风气等,都会对青少年的心理状态及心理素质的形成产生不同的影响,这种影响常常处于自发、无序的状态,并且还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消极因素。 文章来源: http://www./xyxk/ShowArticle.asp?ArticleID=2797 飘然~若语边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