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处方调剂,切记“逢子必捣”】

 昊晟堂 2019-01-16
过去,在中药店的柜台上都会放一个或数个类似捣蒜用的“蒜臼”的东西,行外人士大多不知道它的用途,还以为它是一种标志或者装饰呢!我们小时候觉得它很有意思,常想把玩它。其实,它就是捣药用的工具。每当有人抓药的时候,就会听到它叮叮当当的撞击声和清脆而有节奏的“乐器声”,随之而药香四溢。它的名字叫“擂臼”,是专门用于调剂处方时,对那些坚果类、种子类以及较大块的药材进行捣烂捣破捣碎用的。

时下,有同仁看到精选的酸枣仁或栀子,说在调剂的时候,要捣碎,感觉“可惜了”!可是,没有办法,再漂亮的外形,目的都是为了治病,不治病的药物,都是废物!种子类的中药,使用时是必须要捣碎的。行内有这样的一句话,就是“逢子必炒,逢子必捣”。为什么对种子类的要炒要捣呢?这自然有一定的道理。

种子类中药,其种皮多坚硬,且有效成分都含在种仁里面,坚硬的种皮保护着种仁,如果不捣烂破碎,则里面的有效成分难以煎出,难以达到医疗效用,同时也浪费了药材资源,延误了患者的病情。故而,种子类中药的炒与捣,就是将其种皮搞破裂,以达到有效成分的煎出溶出。

炒制的目的,不仅是增强药品的作用,更使其在炒制的过程中,使其种皮爆裂。一般炒制过程及程度要求常是:“有爆裂声、有香气逸出、以及爆开白花或表面微鼓起”等,这是炒制的基本原则。比如王不留行、菟丝子、酸枣仁、车前子、紫苏子、楮实子、牛蒡子、火麻仁、莱菔子、瓜蒌子等。

捣碎的目的,是利用物理原理,以外力将果实或者种子的外皮破烂,种仁破碎。比如栀子、砂仁、薏苡仁、木鳖子、白果、瓜蒌子、酸枣仁、苦杏仁、母丁香、使君子、豆蔻、草果、红豆蔻、小茴香、益智仁、冬瓜子、川贝母、白扁豆、赤小豆、亚麻籽、决明子、苍耳子、西青果、丁香、刀豆、川楝子、五味子(含南五味子)、芥子、郁李仁、葫芦巴、胡黄连、荔枝核、牵牛子、穿山甲、海龙、海马、鹿角霜、黑芝麻、蔓荆子、橘核、鳖甲等等。

什么要在临方时才捣碎?除了上面所述的目的外,在调剂前,药物含外壳的情况下,可有效保护这些药品降低虫蛀霉变的风险,减少泛油变色可能,避免挥发性及有效成分的散失等,保证药物发挥其最好的作用。

在临方时,你如果对上面的品种在调剂时不予捣碎,你是对用户和患者不负责任的,甚至是不符合医德药德的!

至于目前不少饮片厂,特别是以克为单位加工的小包装,将这类中药提前轧碎或破碎(用户是上帝,这或许是上帝(使用单位)为了图省事,图方便而生的有违科学的懒法),其实是不科学的。这样不仅不便于储存,易于生虫泛油变质,更重要的是,降低了它原有的疗效。目前很多较大的,现代的中药房见不到捣药的擂臼,就说明了这个问题。

另外,中药店了没有了这些东西(还有碾槽),就好像丢失了中医药的传统与文化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