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何只许你“尽忠报国”,为何不许我“尽忠报国”?

 思明居士 2019-01-16

岳飞遭到大奸臣秦桧的陷害,下到狱中。

不日,秦桧的亲信御使中丞何铸和大理寺卿周三畏提审岳飞。

何铸问岳飞:“为什么要谋反?”

岳飞自感百口莫辩,懒得废话,一把扯开衣服,背向何铸。

何、周两人抬眼看时,只见岳飞背上面刺有四个大字:“尽忠报国”。

字字清晰,深入肤理。

何铸心头猛地一震,低声问:“你什么意思?”

岳飞昂然回答:“皇天后土,可表飞心!”

何、周两人互相对视了一眼,自觉无话可说,草草结束了审问。

次日,何铸拿审讯结果责问秦桧,说,这分明是一个冤案!

则岳飞背上所刺的“尽忠报国”四字的震撼力可见一斑。

其实,在岳飞之前,岳飞的老上级王彦曾在太行山组织游击队抗金,游击队员相率在脸上刺上八个字:“赤心报国,誓杀金贼”。这支游击队也因此被人们称为“八字军”。

后人曾写诗盛赞:“阵头雹散千钧弩,汉上风驰八字军”。

可以说,在国家危难关头,以纹身、刺字作为立誓、表决心,往往能给人振奋与敬仰。

不过,岳飞这“尽忠报国”四字,由于小说、唱本的传颂和演变,被人们写成了“精忠报国”。

明末第一名将李定国独力支撑西南危局,既有蜀汉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勤政操劳,又有南宋岳飞“尽忠报国”的忠勇和豪情。当他从广东入滇,径往安龙拜见永历帝时,当着众多大臣的前,出示背后所刺的“尽忠报国”四字,局促于困境中的永历君臣见了,无不欢喜得掉下了眼泪。

实际上,效仿岳飞在背上刺“尽忠报国”或“精忠报国”,李定国绝不是第一个,更不是最后一个,但,只有他,堪与岳飞媲美。

明朝正德年间,锦衣卫匠余刁宣,曾到处吹嘘,说自己的背上就刺有“尽忠报国”四字。这话传到明武宗的耳朵里,明武宗恨其东施效颦,大生恶感,命人将之杖打三十,发配岭南充军。

据说,王阳明的弟子黄绾也曾在背后刺上过“尽忠报国”的字样。嘉靖九年,时任南京礼部右侍郎的黄绾,被河南道御史张寅弹劾违法十事,包括贪污等。黄绾急得不行,立刻上章还击,指称对方是挟私报复,并说自己背上刺“精忠报国”四字,忠心可鉴。

黄绾以为自己抖出了“精忠报国”这个梗,便会剧情逆转,把张寅踩在脚下。

可是,事与愿违。

这份奏章一上,满朝哗然。

黄绾赢来的不是敬仰,而是讥笑。

张寅更是再次上章,给黄绾扣了一顶更大的帽子“欺君罔上”。

嘉靖初年的大礼议中,黄绾是与他的同乡战友张璁站在嘉靖帝一边的,他也因此长期以来得到嘉靖帝的关照。

但“精忠报国”的闹剧出来了,嘉靖帝也不干了,下旨让南京部院两方核查。

虽说此事最后不了了之,但黄绾却成了明朝官场上的一个笑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