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吴江京奕特种纤维有限公司总经理陈路 作者: 刘立平 吴江京奕智能化车间。(何清摄) 陈路(左)与工程师在车间讨论设备。(何清摄) 接近年底,冬雨连绵。位于盛泽的吴江京奕特种纤维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吴江京奕”)内,一片忙碌的景象。 二楼纺纱车间,轰鸣声中,上百台机器开足了马力。一大片机器中,记者竟找不到工人的身影,好一会儿才看到一名女工走到一排机器前查看生产情况。 “这是我们公司的智能化车间,纺纱机全部进口,基本实现了自动化生产,所以整个车间不到10名工人。”吴江京弈总经理陈路解释,智能化车间是5年前建的,2016年被评为省示范智能车间,而吴江京奕也被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授予“中国喷气涡流纺纱特色产品生产基地”称号。 历练积累后回到企业 1986年出生的陈路,毕业于东南大学金融专业。大学毕业后,他没有立即回公司帮助父亲,而是选择在银行历练。4年后,父亲的公司要建新厂,他参与了筹建。 “到银行工作是为了学习,对于一个企业管理者来说,金融知识是非常重要的。”陈路说,父亲是做面料生产的,帮父亲把企业做大做强,这是他早就明确的目标。 从小生活在盛泽,家人和朋友都是做纺织生意的,这让陈路非常熟悉传统纺织行业。 “我发现一个现象,京弈与很多品牌企业合作,为他们提供面料,他们有时需要一些特殊面料,但这些面料的原料找起来比较麻烦,于是我们就想,为何不自己生产原料呢?”陈路说,一番考察下来,他发现原料的市场空间也很大,值得去尝试。 2012年,吴江京奕特种纤维有限公司注册成立。陈路没想到的是,这家原本只为了配套面料生产的公司,在短短5年多时间里,竟发展成为国内棉纺细分行业的龙头企业,产值占京弈集团的三分之二。 一次不能退的逆流航行 吴江京奕主攻特种短纤,当年,全国很少有企业做这类偏冷的产品。这条偏冷的路能不能走得通,陈路也没有十足的把握。 市场有空间,并不意味着产品一定有销路。为了拓展市场,陈路与同事奔波于全国各地,一家家地拜访企业。 “有时,对方连大门都不让进。我也理解,用惯了熟悉的原料,谁敢轻意改用?”陈路说,拓展市场的过程很艰难,但他始终对自己的产品抱有信心。 经过陈路和团队的不懈努力,市场逐渐打开,产品被越来越多的客户接受。同时,特种短纤的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市场前景越发明朗。 2015年,吴江京弈拿下第一份海外订单,但获得订单的过程充满了艰辛和曲折。 “要么不做,要做就做最大的,我瞄准的是一家业内有名的国际大客户。”陈路说。 这家客户对产品的要求极高,很挑剔。陈路带领团队上门拜访,第一次便遭遇了“闭门羹”,直到第三次,对方才给了一个产品测试的机会。然而,客户留给吴江京弈的时间并不多,为了准时交付,陈路带领团队加班加点,全力以赴投入产品测试工作。 “没日没夜地加班,抢速度、抓品质,前后花了半年时间才完成测试。产品送过去后,却一直没有音讯。”陈路说,等了三四天,当他以为没有希望的时候,对方老板打来了电话,“电话里,客户说自己非常惊讶,没想到中国有工厂能把产品做得如此好。然后很干脆地下了300万美元订单。” 这个订单,让吴江京弈来说也是一个转折点,犹如拿到了开启国际市场的金钥匙。 “这个客户至今还在与我们合作,订单非常稳定。我们的产品品质好,价格也有优势,所以迅速得到了国际市场的认可。”陈路表示。 用创新和研发赢得市场 在吴江京弈创办之初,陈路就发现,劳动密集型生产模式正逐渐被淘汰,自动化生产将成为发展主流。基于这方面考虑,吴江京弈引进了全自动化生产设备。 陈路列举了一组数据。每生产一万锭纱,传统纺纱厂大约需要120名工人,而吴江京弈只需要八九名工人。2017年,吴江京弈的200多名员工,完成销售约10亿元,人均近500万元。 数字变化的背后,是传统产业的智能化生产变革。只不过,吴江京弈走在了同行前列。 除了智能化生产,陈路还十分重视技术创新和绿色生产。 “公司成立以来,先后研发了100多个新品种,拥有发明专利6项,实用新型专利10项,6个产品获得了高新技术产品证书。现在,公司每年投入3000万元用于产品研发。”陈路介绍。 2018年,吴江京弈主打的新产品,是利用再生资源生产的短纤产品。以这款新产品生产的沙发,已成功进入一家国际大型连锁购物商场,吴江京弈也成为其家具产品的指定原料供应商。 站在父辈肩上创新拓展 在陈路看来,父辈创业不易,值得继承的东西有很多,如敢拼敢闯的精神,以及对事业的执着。而新一代的创业者,则更注重规则,重视团队管理、规范管理,品牌意识更强,对市场的定位更加清晰。 “父亲教给我一个道理,客户要求再无理,你也得努力去完成。”陈路说,他一开始并不理解父亲的话,但父亲进一步的分析,让他豁然受教——客户的要求不一定是他本人的,可能也是他的客户提出的;若你能站在客户的角度,尝试满足客人的要求,那你不仅能赢得客户的尊重,甚至还能开辟一个新市场、找到新商机。 陈路坦言,他从父辈那里学到了很多,而他的成就,也是站在父辈肩膀上才得以完成的。 陈路的妻子也是一名“创二代”。 “我们行业不同,但理念相近,经常互相鼓励。”陈路说,他与妻子都是“创二代”活动的积极参与者,“能与吴江其他优秀青年企业家互相沟通、碰撞思想,收获很大。” 吴江日报 2019-01-1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