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整部雍正王朝,李卫是四大宠臣唯一一个活到最后的。他被雍正救助之时还是一个靠行骗来维持生机的市井小乞丐,后来凭借聪明多智,一直做到了封疆大吏。其实总结整部电视剧的明争暗斗,都在阐述“聪明反被聪明误”和“一山更比一山高”的真理,从康熙帝国到雍正王朝,不争即为争,机关算尽的往往最为皇帝所猜忌。而李卫从头到尾直来直去,说的都是大实话,但他在雍正面前地位举足轻重,可能一句话就让雍正从摇摆不定到痛下杀心。 李卫这种人物,在朝中和那些清流大臣格格不入,他拍起雍正马屁来直接露骨,带老婆孩子回京,大老远就下了娇子步行前往;对邬先生也说过,四爷就是他的根,他是四爷的树叶;看到四爷吃饭吃得少,他竟然难过地背过身抹眼泪,说了一句“这可怎么好啊”;他给儿子起了个哭笑不得的名字叫作“李忠四爷”,简直要让朝中文臣们集体吐血三升。但是雍正倒是吃李卫这一套,他听说了李卫儿子的名字之后还说意思不错,只是太拗口了,去掉了后面的两个字,叫作李忠。 在科场舞弊案之中,李绂到处找救兵,最后还是三爷提点他去找李卫。李绂这类的文臣对李卫是看不上的,李卫大字不识一个,没有什么花花肠子,说话做事自然不晓得给这些文人留脸面。李卫对于自己在这些文官心目之中的形象肯定是知晓的,所以当他发现李绂过来找他的时候十分兴奋,向左右介绍这可是大清官,是读书人的典范,能找他李卫是给他面子,李绂果然被他说得又惭愧又无奈。后来李卫去闯考场,搜举子的身子,放眼整个朝廷,哪个官员敢这么做。李卫竟然还叫他们当众脱了衣服,让这些文人们好好尝了一把斯文扫地的滋味。 李卫有小聪明,有忠心,懂得察言观色,他也犯过错误,比如私会妓女、提审殴打政治犯曾静,但是对于四爷来说,这不妨碍根本,重罚之后并不影响对李卫的信任。反过来,李卫跟着雍正的时间最长,凡事都站在雍正的利益上思考问题,所以对于李卫的想法,雍正也会作为政治参考。就如图里琛当年在康熙面前的一句话让八爷彻底失了夺位的资格,李卫的一句话也将年羹尧和弘时送上了绝路。 在雍正知晓年羹尧杀死清流领袖孙嘉诚之前,他正在和李卫商讨推行摊丁入亩新政的问题。在新政推行时期,年羹尧举荐的黄伦带头和李卫作对。李卫在新政这件事上拗不过黄伦,就另辟蹊径,将黄伦支走之后一一查看他曾经经手的案子。这还真让李卫找到了一桩冤案,他利用这桩冤案狠狠参了黄伦一本,黄伦被罢官免职。 而此时正逢年羹尧在西北嚣张跋扈,雍正将孙嘉诚送到西北分他的权,顺便敲打敲打他。但是年羹尧依旧拒绝配合火耗归公,雍正对他无奈,但是还是将黄伦送到他军营之中充军,也是送给年羹尧一个面子。雍正对李卫说,他对李卫和年羹尧这样的旧人,还是非常珍惜的,毕竟衣不如新人不如故。此时此刻,雍正对年羹尧还念及旧情,并没有杀意。 而李卫一听年羹尧这般嚣张却是真怒了,大骂应该撤了年羹尧的职。还说了一直藏在心中的一个秘密,就是民间流传着“帝出三江口,嘉湖作战场”的传言。李卫这句话让雍正陷入沉思之中,年羹尧身在杭州,重兵在手顽固不化,难道真应了民间传言,要造反了不成?恰恰此时,年羹尧杀孙嘉诚的急报送了上来,一句话加一条人命,让年羹尧死罪难逃。 李卫挑话说总是意外地合时机,而且听起来绝对没有半分造作陷害的意思。后来,弘时愚钝,听了八爷胤禩的话去和弘历争抢皇位继承权,为了先下手为强,他竟然派人去暗杀弘历。另一方面,胤禩被流放的亲属一路散播谣言,说雍正酗酒好色,杀父弑母,朝中不满者皆被雍正养的血滴子全都暗杀了。 镜头之中的雍正已经十分苍老,案几之上堆放着垒成小山的文书,对于这种污蔑雍正恼怒至极。他勤政简朴,爱民如子,却被百姓误认为是杀人如麻夺权篡位的阴毒君主。这时候李卫正好前来,雍正明明知晓,还在询问:杀弘历的人到底是谁。 李卫始终没把弘时的名字说出来,雍正知道他的为难之处,也不勉强。而此时因为胤禩惹出的一堆破事让他心力憔悴,李卫可是看到雍正饭吃少了都会流泪的人,这下子也是气到极点,连祖宗康熙爷都骂了出来。 李卫道:“康熙爷千万个好,就是太宽容了,明明知道八爷党心怀不轨不是好人,还给他们加官进爵,将难题留到了您的手上。”李卫这话数落了康熙爷,咒骂了八爷,但实际上还在暗示,如果雍正不痛下决心替弘历斩草除根,那么弘历将来同样要面对兄弟的抹黑和陷害。雍正心一狠,真的下定了决心杀了弘时。 胤禩曾说,李卫生生被雍正培养成了厉害的角色。而他也没有辜负老四的培养。历史上,雍正也曾赞许李卫:粗率狂纵,人所共知,但他却是刚正之人。“仗义每从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这句话虽然不是绝对,但是在李卫身上得到了最好的体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