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使用头孢前到底要不要皮试3

 钟家台 2019-01-19

3.皮试带来的问题更严峻

做皮试是出于安全考虑,不过不要忘了,皮试本身也会激发过敏反应。有文献报道,20166月,一名59岁的女患者使用头孢曲松皮试时发生过敏性休克死亡。这是直接性的死亡,各种间接的危害比过敏本身更可怕。

当下各种不规范的因素掺杂在皮试过程中,明显增加了假阳性的可能。因为担心过敏,生病时不敢用青霉素和头孢菌素,转而使用价格更高,级别更高的氟喹诺酮类或碳青霉烯类抗生素;高级别抗生素的使用则带来整体上耐药率和医疗成本的增加。哪天不巧碰到耐药菌,结果就可能是无药可救。

再者,医护人员要为每一位患者都进行一个30分钟的皮试观察,其可能耗费的人力成本也相当高。如果检测结果是阳性,还要考虑更换药物,大大延误了患者的治疗时间。

退一万步讲,即使是已经确诊过敏的患者,其体内的特异性IgE抗体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渐渐衰减,很多患者小时候皮试时出现过敏,现在长大了,可能早已自然脱敏。这个时候,最好进行一次皮肤激发试验进行确诊。

皮肤激发试验是指在密切观察下采用逐渐增量的方式向患者给药,比普通的皮试点刺或皮内穿刺试验用量更大,预测药物过敏更准确。但激发试验有可能诱发全身性过敏反应,所以操作的时候要有过敏症专家在场,做好准备应对一切可能反应的准备。

三、国际主流观点给我的启示

所以,考虑到头孢菌素过敏率低、皮试阳性率远超于实际过敏率的情况,美国使用头孢菌素前已经不需要进行皮试,日本则是从2004年开始建议停用头孢菌素等抗菌药物皮试。

韩国在一份2013年的前瞻性研究中也倡议取消头孢菌素皮试。中国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年版),没有明确要求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必须做皮肤过敏试验。

当然,不皮试不代表从此自暴自弃了。对于高风险人群,比如过敏体质、有青霉素过敏史、有头孢过敏史的人群仍需要皮试。国外专家也认为详细询问过敏史比皮试更重要,刚开始一定要让患者准确、具体描述过敏反应,具体到过敏药物品种、当时的症状、体征。

现在,很多医疗单位习惯把头孢阳性反应写成“头孢过敏”,其实皮试阳性≠过敏,写成“头孢阳性”更为准确。这有助于不同时期,医生进行用药决策。医生如果觉得需要再做一次确认,那就严格地进行对照试验,请专业人士解释结果。试验过程中保持密切观察,对处置过敏反应做好充足抢救准备。

另外,必须呼吁头孢菌素生产企业不要乱扣“使用前需皮试”的帽子。从1996年,浙江省卫生厅的一纸文书,到2013年跨国药企罗氏修订说明书,对「罗氏芬」增加皮试要求,牵一发而动全身。整个用药圈红红火火,医护人员恍恍惚惚。

好在2016年,因皮试预测性很差,「罗氏芬」才取消了皮试要求。所以,药品说明书作为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书,药企应该对其中每一个字负责,如使用前确实需要皮试,请主动提供循证依据、皮试方法和判断标准,否则,就不要轻易尝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