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府】本指古代音乐官署。“乐府”一名,始于西汉,惠帝时已有“乐府令”。至武帝时建立乐府,掌管朝会飨宴、道路游行时所用的音乐,兼采民间诗歌和乐曲。乐府作为一种诗体,初指乐府官署所采集、创作的乐歌,后用以称魏晋至唐代可以入乐的诗歌和后人仿效乐府古题的作品。宋元以后的词、散曲和剧曲,因配合音乐,有时也称乐府。 【歌行】古代诗歌的一体。汉魏以下的乐府诗,题名为“歌”和“行”的很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的区别。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采用无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赋得】凡是摘取古人成句为题之诗,题首多冠以“赋得”二字。科举时代之试帖诗,因题诗多取成句,故题前均冠以“赋得”二字。同样也应用于应制之作及诗人集会即景赋诗。后遂将“赋得”视为一种诗体。 【联句】旧时作诗方式之一。两人或多人共作一诗,相联成篇。传始于汉武帝时《柏粱台诗》。初无定式,有一人一句一韵、两句一韵乃至两句以上者,依次而下。后来习用一人出上句,续者须对成联,再出上句,轮流相继。旧时多用于上层饮宴及朋友间酬应,绝少佳作。 【集句】旧时作诗方式之一。截取前人一代、一家或数家的诗句,拼集而成一诗。现存最早的集句,为西晋傅咸的《七经诗》。 【古风】诗体名。即“古诗”、“古体诗”。 【古体诗】亦称“古诗”、“古风”。诗体名,和近体诗相对。产生较早。每篇句数不拘。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诸体。后世使用五、七言较多。不求对仗,平仄和用韵也比较自由。 【四言诗】诗体名。全篇每句四字或以四字句为主。是我国古代诗歌中最早形成的诗体。春秋以前的诗歌,大都四言。汉代以后,格调变化。南北朝后,作者渐少。 【五言诗】诗体名。由五字句所构成的诗篇。始于汉代。魏晋以后,历六朝、隋唐,大为发展,成为古典诗歌主要形式之一,有五言古体诗、五言律诗、五言绝句。 【六言诗】诗体名。全篇每句六字。相传始于西汉谷永或东方朔。其诗均已失传。今所见以汉末孔融的六言诗为最早。有古体和近体之分。但都不流行。 【七言诗】诗体名。全篇每句七字或以七字为主,起于汉代民间歌谣。曹丕《燕歌行》,为现存较早的纯粹七言诗。到了唐代,大为发展。有七言古诗、七言律诗、七言绝句。与五言诗同为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 【杂言诗】诗体名。古体诗的一种,最初出于乐府。诗中句子字数长短间杂,无一定标准,最短仅一字,长句有达十字以上者,以三、四、五、七字相间杂者为多。 【律诗】诗体名。近体诗的一种。格律严密得名。起源于南北朝,成书于唐初。八句,四韵或五韵。中间两联必须对仗。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分五言、七言两体,简称五律、七律。偶有六律。其每首十句以上,则为“排律”。律诗中,凡两句相配,称为一“联”。五律、七律的第一联称“首联”,第二联称“颔联”,第三联称“颈联”,第四联称尾联。每联的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 【格律诗】诗歌的一种。形式有一定规格,音韵有一定规律,倘有变化需按一定的规则。中国古典的格律诗中常见的形式有五言、七言的绝句和律诗。词、曲每调的字数、句式、押韵都有一定的规格,也可称为格律诗。 【排律】诗体名。律诗的一种。就律诗定格加以延长,故名。每首至少十句,有多至百韵者。除首、末两联外,上下句都需要对仗。也有隔句相对的,称为“扇对”。 【绝句】即“绝诗”。亦称“截句”、“断句”。诗体名。截、断。绝均有短截意,因定格仅为四句,故名。以五言、七言为主,简称五绝、七绝。也有六言绝句。唐代通行为近体,平仄和押韵都有规定。 【应制诗】封建时代大臣奉皇帝命所作、所和的诗。唐以后多为五言六韵或八韵的排律。内容多是歌功颂德,少数陈述一些对皇帝的建议。 【试帖诗】诗体名。也称“赋得体”。起源于唐代,由“帖经”、“试帖”影响而产生,为科举考试所采用。大都为五言六韵或八韵的排律,以古人诗句或成语为题,冠以“赋得”二字,并限制韵脚,内容必须切题。 【诗韵】指作诗所押的韵或者所依据的韵书。隋朝陆法言著《切韵》,共分206韵部,分部太细,不便押韵。唐初规定相近的韵可以同用。南宋时,平水人刘渊编《壬子新刊礼部韵略》,把同用的韵合并为107韵,后人又减少为106韵,并称为平水韵,一直沿用至今。 【押韵】亦作“压韵”。作诗歌时于句末或联末用韵之称。旧时押韵,须韵部相同或相通,但也有少数变格。诗歌的押韵既便于吟诵和记忆,又使作品具有节奏、声调美。 【近体诗押韵】近体诗押韵要求严格。不论绝句、律诗、排律,都必须用平声韵,且一韵到底,不许邻韵通假。 【通韵】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韵部可以相通,或其中一部分相通。作诗时通韵可以互押。古体诗通韵较宽,近体诗则受严格的限制。 【换韵】亦称“转韵”。除绝句、律诗不得换韵外,古体诗尤其是长篇古体诗,换韵较自由,既不限平声韵、仄声韵,也不限于邻韵。 【险韵】指诗句用生僻字押韵,使人感觉精警险峻而又能化生僻为平妥,无凑韵之弊。 【唱和】亦作“唱酬”,“酬唱”。谓作诗人与别人相酬和。大致分为四种形式:1和诗,只作诗酬和,不用被和诗原韵;2依韵,亦称同韵,和诗与被和诗同属一韵,但不必用其原字;3用韵,即用原诗的字而不必顺其顺序;4次韵,也称步韵,即用其原韵原字,且先后顺序都要相同。 【分韵】旧时作诗方式之一。指作诗时先规定若干字为韵,各人分拈韵字,依韵作诗,叫做分韵,亦称“赋韵”。 【分题】旧时作诗方式之一。众人相聚,分找题目以赋诗,称分题,亦称探题。分题有时分韵,但不限制。 【平仄】声律名。古代汉语声调分平、上、去、入四声。平指四声中的平声,包括阴平、阳平二声;仄指四声中的仄声,包括上、去、入三声。 【对仗】指诗歌中词句的对偶。可以两句相对,也可以句句自对。对仗一般用同类句型和词性。作为格律要求,律诗中间两联必须对仗,首尾两联不用对仗。但也有变例,或颈联不对仗,或尾联用对仗;首联对仗的很少见。绝句不用对仗,但时有偶句。 【工对】对仗须用同类词性,如名词对名词,代词对代词,虚词对虚词,副词对副词。旧时把名词又分成天文、时令、地理。器物。饮食、草木、文学、人事等门类。严格的对仗,词性、词类都要相对,称之工对。 【宽对】与工对相对而言。宽对只要词性相同,便可相对。 【借对】一个词有两个以上的意思,诗人在诗中用的甲义,同时又借用乙义或丙义构成工对,称为借对。 【流水对】指一联中相对的两句关系不是对立的,且单句意思不完整,合起来才构成一个意思,似水顺流而下,古称。 【合掌】诗病的一种。指对仗中意义相同的现象。一联中对仗,出句和对句同义或基本同义,称为合掌。此为诗家大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