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爱奇艺、优酷都关了播放量,腾讯视频还会远吗?

 茂林之家 2019-01-19

文|工藤 编辑|朴芳

1月18日,有两件事值得行业关注,一是“啥是佩奇”一夜之间刷爆网络,引发全民热议;另外一个是优酷宣布关闭前台播放量,宣称要“破除喧嚣回归本心”。

爱奇艺、优酷都关了播放量,腾讯视频还会远吗?

意料之中,早在去年9月份,爱奇艺就率先关闭了前台播放量显示,以综合用户讨论度、互动量、多维度播放类指标的内容热度取而代之。当时爱奇艺的开创之举被广泛叫好,给了“唯流量论”迎面一击。

爱奇艺、优酷都关了播放量,腾讯视频还会远吗?

不过彼时还有人质疑爱奇艺的评价体系能否经受住检验,同样是视频巨头的优酷和腾讯视频也处于观望状态,当时还在优酷掌舵的杨伟东就说“关闭前台播放量不是合理的解决方式”。

如今,优酷紧随其后关闭前台播放量,进一步坐实了“播放量成为历史”的预言。(回顾:2018,“播放量”三个字成为历史)

“人人喊打”的播放量

造假、刷量、注水……虚假繁荣的播放量没有说服力,这是行业内心照不宣的“潜规则”,但是普通观众和媒体容易被播放量误导,因此,平台有责任对观众做正确的引导,首当其冲的就是对播放量的修正。

优酷的官方声明中称“收视率、播放量并不能全面反映影视节目的社会价值,一部文艺作品的影响力和导向意义,更不能以这样单一指标来衡量”。一来是单一指标存在不合理性,与内容价值不对等,二来造假成本低,容易滋生出不良现象。

爱奇艺之前就提到“劣币驱逐良币现象日趋抬头,大量优质作品因为缺乏综合的评价体系而被埋没”,“唯播放量论”不利于行业生态的健康发展。

优酷还提到“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广播电视节目收视综合评价大数据系统已基本建成并开通试运行,相应法律法规的健全也在部署中”,国家政策的推动,是优酷不得不关闭播放量的一大因素。

播放量、收视率也一直是广电的一块心病,去年9月导演郭靖宇公开揭露电视剧行业收视率造假,引发广泛关注,广电也明确会展开相关调查,一经查实必将严肃处理。11月广电再次发文,强调“各广播电视播出机构、网络视听节目服务机构要建立节目综合评价体系,正确开展节目综合评价,正确看待、合理运用收视率数据”。

播放量、收视率乱象已进入监管视野,优酷也到了不得不关闭的时刻,不过也有网友质疑,优酷选择在这个时间节点关闭播放量,是不是怕某部刚播的综艺播放量不好看,随后有网友对此反驳,称“如果优酷真想搞数据,后台是可以修改的,但优酷不但没有而且还每天清晨清除无效数据,所以相对而言优酷的播放量更真实”。

现在打开优酷页面,播放量已经不显示了,也没有新的数据代替,目前还不知道优酷是否会像爱奇艺一样用热度取代播放量指标,但新的评价体系肯定会建立起来。

流量的至暗时刻

1月9日,《人民日报》发表了题为《拒绝假流量,锻造好品质》的时评,看好新的评价系统成为未来的“官方收视率”,“流量脱水”、“流量退潮”大势所趋。

流量在几年前是收视率保障、与播放量对等,到2018年整体都在面临崩塌,“流量明星+大IP”的影视剧纷纷折戟,播放量不再是流量明星的“保护伞”,在观众日趋成熟、市场日渐清晰的当下,流量进入至暗时刻。

对应的,内容将迎来最好的时代,优酷声明中的“回归本心”,所谓的“本心”指的就是打造优质内容的初心。平台对于优质内容的依赖越来越强烈,因为优质内容关系到平台的拉新、广告、衍生开发等。

对于观众来说,看剧的选择更加客观,不会被播放量误导,倒逼观众选择口碑好的剧。就跟现在的电影市场一样,观众不会盲目选择票房高的看,而在看之前会先去评分网站查看评分,然后再买票。当然,不排除有的网友已经形成按播放量看剧的习惯,播放量的砍除会让他们一时难以适应。

更需要适应期的可能是广告主,以往按播放量投放是普遍的做法,在播放量没有的情况下,或许需要投入更多成本去做市场调查。这也是难免的,新规则运行下都需要各方调整适应,寻找到更适合的合作方式。

爱奇艺、优酷都关了播放量,腾讯视频还会远吗?

随着视频平台付费时代的开启,用户养成了付费习惯,付费用户成为平台最主要的盈利点,那么平台就不得不重视用户和内容的关系,依靠新的评价体系为用户筛选出好的内容,是平台的责任所在。

长期来看,关闭播放量对于行业是一大利好,有利于挤掉虚假泡沫,回归内容制作。目前视频平台三巨头爱奇艺、优酷都已做出了行动,腾讯视频还会远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