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酸碱平衡,和,这个社会对肉的恶意

 昵称54023156 2019-01-20

许多人在看到别人戒除某种食物时,会说“要均衡饮食”——背后的意思是,什么都应该吃一些,但是都有哪些“什么”呢——是他自己已经知道(且习惯)的那些。

在农业之前,谷物和豆类不会是“均衡饮食”的一部分;在人类发现美洲之前,多数茄科蔬菜(辣椒、西红柿、土豆)也不会被归入“均衡”;在几十年前,奶制品也不会被我们算进“均衡饮食”;现代人所谓的“均衡”,也应该会被未来的“均衡主义者”们嘲笑。

我们接触到的食物种类越来越多,所谓“均衡饮食”也相应地变得越来越复杂——在被实际执行时,又往往变成了“维持现状”“爱怎样就怎样”——没有完全客观的、可施行的“均衡饮食”——这个概念天生就带着时代偏见,更充满个人偏见。

不过有一种“均衡饮食”的理念,貌似不那么虚无缥缈,这就是“酸碱平衡”——你也许听过“肉是酸性的,吃的过多会……”之类的说法。

酸碱平衡

这个理念的大意是:人体环境有理想的酸碱度(pH值),而有的食物(“酸性食物”)会增加其酸度,有的(“碱性食物”)则增加其碱度——如果吃下的食物偏向其中某一种,就会破坏这种平衡;尤其是如果吃下的酸性食物过多,人体会偏酸——这是绝大部分慢性病(包括癌症)的起因。

pH值是反应液体中氢离子(H+)和氢氧离子(OH-)含量的指标——氢离子越多,pH值越小(液体越酸,0则最酸);氢氧离子越多,pH值越大(液体越碱,14最碱);纯水中,氢离子与氢氧离子完全平衡,所以不酸不碱,pH值为7——人类血液的pH值在7.4左右,略微偏碱。

的确有一些研究说,癌细胞的生长环境偏酸性(也许因为癌细胞在酵解巨量的糖,造成乳酸过多……),而当它们被放在碱性环境中时,就无法成活——好吧,我们(的健康细胞)也无法在那种碱性环境下成活。

有趣的是,食物的所谓酸碱性,还不是根据其本身的酸碱度来看的(许多酸的东西,比如醋、葡萄、柠檬,都被看成是碱性食物),而是根据其中的矿物质构成(和由此而来的,它们在被消化、代谢后在血液里留下了什么)

含磷、硫、氯元素较多的食物,在人体内代谢后会产生磷酸、硫酸、盐酸,所以是酸性食物,这主要指各种富含蛋白质或淀粉、糖类的食物,比如肉、谷物、豆类、奶制品和糖类;

钙、钠、钾、镁等偏多的食物,在人体内的最终代谢物偏碱性,所以是碱性食物,主要指各种蔬菜和水果。

由于人们常吃的、富含宏量营养素的食物都被定为“酸性食物”,所以“酸碱平衡”的理念其实是在鼓励人们多吃蔬菜和水果——不过也往往会带上“少吃肉”的劝诫——虽然谷物、豆类、奶制品和糖类也是酸性的……

食物能影响人体的酸碱度?

正常情况下,人体血液的酸碱度处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7.34~7.45),如果超出这个范围,各种生化活动、细胞活动都不能好好进行,人体也就不能好好运转了——如果酸碱度低于7.0,或者高于7.8,那么我们会在几分钟内死掉。

所以,身体有非常复杂的调节机制,来维持这个很小的酸碱范围。

首先,最重要的调节方式就是最平常的呼吸——在呼吸中,在血液内偏酸性的二氧化碳被呼出,由此,身体会通过调节呼吸频率来调节血液酸碱性。

其次,是尿液排泄——作为血液的净化器,肾脏在血液开始变酸时会从中过滤出更多的酸(以待通过尿液排泄出去),并回收更多的碱(比如碳酸氢盐——小苏打,即碳酸氢钠就是碱性的)进入血液;如果变碱,则相反。(于是,所谓的“酸性食物”确实可能会提升尿液的酸度——这是完全正常的,尿液本身就是偏酸的,而且其酸碱度的变化幅度很大——由此来维持着血液酸碱度的稳定。)

在生酮开始时,我们还会在尿液中检测出酮体(主要是乙酰乙酸和β-羟基丁酸)——这也可以看成是肾脏在维持血液的酸碱度(也有其他说法)——但是随着身体能越来越有效地利用酮体(比如脑开始大量使用β-羟基丁酸,比如肌肉开始将乙酰乙酸转化为脑会利用的β-羟基丁酸),肾脏会越来越少地从血液中过滤掉酮体,尿酮也就会越来越少(在某些人那里,可能不会完全消失)。

最后,是血液自身的酸碱缓冲——血液中有许多“缓冲剂”,比如碳酸和一些矿物质(是的,有钙)。它们能根据环境酸碱度的变化,相应地接纳或者放出氢离子,从而维持环境酸碱度。(比如碳酸(H2CO3)在氢离子过少时(血液变碱),会分解为碳酸氢根离子(HCO3-)和氢离子,从而降低pH值;当氢离子过多时(血液变酸),碳酸氢根离子又会与氢离子结合(变回碳酸),从而提升pH值。)

如果0.01mol的强酸加入到1L纯水里,那么其pH值会从7.0大幅降到2.0;但如果同样的强酸加在1L血液里,后者的pH值只会从7.4降到7.3——可以从中看出缓冲剂的功力之强劲——相比之下,平常的食物在体内代谢出的那些酸性离子,又有多大能耐呢?

这三套机制能完美地保证我们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不管是大量吃谷物、豆类、奶制品、糖,还是以肉为主食,还是以水果和蔬菜为主食……血液的酸碱性都能维持在一个非常小的范围内。

同样,生酮也不会影响人体的酸碱度——在营养生酮中,酮体水平最高不过5mmol/L(即使在长期饥饿中,一般也很少超过8mmol/L),而上述的机制完全能应对这些酮体,而没有任何的代谢风险——这毕竟是人体自然的生理功能。

酮体本身会刺激胰岛素分泌,后者会反过来抑制酮体生产——这个负反馈机制保证了血酮水平不会无节制地升高。

例外情况是1型糖尿病和少量严重的2型糖尿病——由于胰腺受损,分泌胰岛素的能力不足,所以身体的生酮过程不会得到调控,以至于酮体水平可能会大幅超过健康范围(5~10倍,超过20mmol/L),这就是所谓的“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没有糖尿病问题的不会有这种风险。

骨质疏松?

但也有说法称:即使身体会平衡酸性食物对血液的酸化,但也要付出代价——即为此需要抽取骨骼中的钙(血液的缓冲剂之一),久之会造成骨质疏松。

关于钙的吸收、利用、调节、排出机制非常复杂——吃下去的未必能吸收,吸收了的未必能利用(从而通过尿液排泄出去),排出的也未必……

简单说来,只要保证维生素D3、K2和镁的水平,我们就能从食物中吸收更多的钙,能更好地利用钙进行骨骼建设,减少其他软组织(心脏瓣膜、血管等)的钙化,维持正常的血钙水平……

是的,有些研究发现,大量摄入动物蛋白会增加尿液里的钙水平——但这些钙的排出绝不等于骨骼中钙的减少:动物蛋白本身就会促进肠道对钙的吸收,并促进骨骼建设(骨骼中有50%是蛋白质,缺少蛋白质的话,钙在骨骼中也难以安身);之所以尿液中的钙会增加,首先是因为动物蛋白大幅提升了我们从食物中吸收的钙——而我们一时不能完全利用,只得排出……(否则这些钙会通过大便排出……)

研究发现,长期摄入动物蛋白会增加骨密度。

同样,生酮也不会导致骨质疏松(大量摄入碳水反而会)……

还有研究发现,谷物会降低身体的钙水平,并促进骨质疏松——但这并不等于,是其“酸性”引起了骨质疏松——其中的原因,除了谷物中的植酸外,很可能是其过高的碳水含量(这是我们之后会讲到的)……

还有许多关于奶制品与骨质疏松的关系的报道(简单说来就是,吃奶越多的国家里骨质疏松也越多)——但那也不会是“酸性食物”的问题,也许是其中的乳清蛋白和酪蛋白的问题,也许只是因为那些“奶制品”绝大多数还是加工食品……

还有一些关于“碱性饮食”会促进骨骼健康的研究,但所谓的“碱性饮食”往往也是无加工食品的饮食——也许这才是其之所以(看上去)“有效”的点。

也有说酸性食物(尤其是其中的蛋白质)会促进肾结石的,因为看到了它们会提升尿液里的钙水平——而钙是肾结石中的主要成分。但钙在肾脏内的沉积,主要应该是由于身体对钙的调节机制出了问题(由于缺少维生素D3、K2和镁)。(由于肾结石中主要是草酸钙,还有一些研究者认为(当然是有争议的)最好减少草酸的摄入——而作为标准的“碱性食物”,蔬菜恰恰是最富含草酸的……)

这个社会对肉的恶意

何况,就算真的相信酸碱性,以肉为主食的原始饮食也是比(吃谷物、豆类、奶制品、糖类的)农工业饮食更“碱性”的……

但许多以“酸碱性”来劝人多吃蔬菜水果的人,都不会忘了“顺便”提醒一下要“少吃肉”——而不是少吃“谷豆奶糖”。

类似的情况有很多很多……

比如当出现任何一种关于“过量摄入蛋白质会……”的说法时,就会有人借此说“要少吃肉”(而总是“忘了”提豆类的事)……

比如曾经有报告说,“每天食用50g加工肉制品,患肠癌的几率会提高18%”——不说对于原本就不大的概率来说,这18%的概率提升,在统计学上完全说明不了什么(也许有人会统计出,尾号为4的车的车祸发生概率会提高18%……谁知道呢……且说这里提的是“加工肉制品”,但引用这条报告的人,总会将其说成“吃肉致癌”——“18%”被换成了“致癌”,“加工肉制品”被“顺便”换成了“肉”……

比如当研究者发现,哺乳动物的肉(红肉)里有大量的Neu5Gc(而人体内的相应形式是Neu5Ac)时,认为这种糖类分子会在人体内被免疫系统攻击,从而有引发炎症的“潜在可能”——虽然还只是假说,却已经被人拿来作为反对红肉的“铁证”——而且,你很可能会发现,这个人最后的建议又变成了“不吃肉类”——“可能”被换成了“一定,“红肉”又被“顺便”换成了“肉”……

一项用60个人做的研究(随机挑选一些人,将其日常饮食中的高碳水食物替换为红肉(每天200克),其他的人饮食不变(控制组)——如此8周)发现:相比于正常饮食的人,系统吃红肉的人血液内的炎症水平还降低了(主要体现在白细胞数量、C反应蛋白水平上,其他炎症指标变化不大)。

生活在寒带及其附近的、以红肉(驯鹿肉、海豹肉、鲸鱼肉)为主食的因纽特人、鄂温克人(主要是还未被现代的农工业饮食同化的那些)(其中也有很多老人),慢性病发病率(从而其“炎症”水平)比现代人的低很多……

……

真是用心良苦。

我们会发现,任何(能)牵涉到肉的负面说法,都会被大肆传播、强调、放大甚至扭曲。(而关于蔬菜中的草酸可能与肾结石风险有相关性的说法,却鲜有人知道……)

还有,不管你的身体出了什么小问题或大毛病,只要去见医生,很可能都会得到“少吃肉”的劝告(仿佛这是医生在不得不(因为收了钱?)给点建议的时候,能找到的安全系数最高的建议)……

吃素长寿的人,比吃红烧肉长寿的要有名得多(也往往“传奇”得多)……

这个文明社会对肉有着扎根很深的恶意……

从260万年前开始吃上肉之后(当然更重要的是进化压力的存在),人类才开始朝智慧物种进化——在这期间,人类主要吃红肉(尤其是大型哺乳动物的肉)(也会吃些鱼肉、植物的根茎、果实)——我们(现代智人)的身体就是在这个食谱的基础上进化来的。

直到我们种上了各种草……

仿佛现代的智人们在千方百计地否定他们猎人的出身,抹杀他们曾经灭绝了地球上绝大多数大型哺乳动物的(不光彩的?)历史,将自己变成(美化成?)最好只吃各种草的无害物种……

穿上衣服后,狼总想变成羊(为了赎罪吗)……并努力说服自己:羊的食谱才是最健康的……

不不,要“均衡饮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