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戊戌大寒 开启己亥

 老丁老不老 2019-01-20

2019年1月20日(农历腊月十五)16点59分,我们居住的北半球进入戊戌年二十四节气的大寒。《三礼义宗》讲:“大寒为中者,上形于小寒,故谓之大……寒气之逆极,故谓大寒。”这是中国大部分地区一年中的最冷时期,呈现出冰天雪地、天寒地冻的严寒景象。


依据中医聖典《黄帝内經》所述的“五运六气”规律,大寒是戊戌年的终结,己亥年的开始。



《黄帝内經·素问·六元政纪大论》讲:厥阴风木司天,少阳相火在泉,若中运为土运不及,便是己巳年和己亥年。


由于是不及的土运主岁,所以五运的情况如下:


初运(始于大寒),客运为少宫,主运为少角;


二运(始于春分后13天),客运为太商,主运为太徵;


三运(始于芒种后10天),客运为少羽,主运为少宫;


四运(始于处暑后7天),客运为太角,主运为太商;


终运(始于立冬后4天),客运为少徵,主运为少羽。



《黄帝内經》又列述了巳亥之年六步气的情况:


初之气(大寒—春分,客气阳明燥金,主气厥阴风木),寒气劲切,肃杀之气方来,人们易患右胁下寒冷的疾病。


二之气(春分—小满,客气太阳寒水,主气少阴君火),寒气不散,雪花纷飞,水结为冰,肃杀之气用事,严霜下降,草木上部焦枯,寒雨屡次下降。若阳气来复,人们易患里热证。


三之气(小满—大暑,客气厥阴风木,主气少阳相火),风气时起,人们易患迎风流泪,耳鸣,头眩晕等。


四之气(大暑—秋分,客气少阴君火,主气太阴湿土),暑湿来临,湿热相迫,交争于长夏,人们易患黄疸,浮肿等。


五之气(秋分—小雪,客气太阴湿土,主气阳明燥金),燥气与湿气互为胜负,阴沉之气布化,寒邪伤及人体,风雨流行。


终之气(小雪—大寒,客气少阳相火,主气太阳寒水),阳气施化,蛰虫不潜藏,流水不结冰,地气升发,草木萌生,人们感觉舒适。若病,则多患瘟病及疫疠等病。



己亥年的中运是土运不及,则风气流行;木克土,金复之;金木相搏,殃及万物。


司天之气是厥阴风木。“木克土。”司天之气克中运,又是克“不及之土”,会使得土更弱,木更盛。所以,己亥年风气强盛,人的肝气偏旺,尤其在大寒至大暑的上半年。


在泉之气“少阳相火”主政下半年。在秋收冬藏的季节气候反热,会引起郁热诸证。


己亥年初之气“阳明燥金”当令,而初之气从立春经雨水到惊蛰,正是人的阳气萌发之际,由于燥凉之金气的影响,易导致人的右下(包括肝、胆和右肾等)产生寒病;同时,木气与金气相搏,肝气春生易受阻碍而致肝郁。人应适当饮食酸味疏泄肝气,饮食苦味引阳入肾,饮食甜味补益中气。


立春前的18天为土气所主,涵盖了小寒节气的最后三天和大寒节气。湿土之气与金凉之气共同导致了气候的湿冷,使人的阳气相对不足,易受六淫邪气侵犯。天生虚寒者和老弱病者会现腰凉、酸、麻、疼、痛,乃至小便色深,便秘便稀;人乏累少力,情志抑郁,畏寒怕冷,不思饮食等症状。其中,腰凉多为寒邪所致,酸多为风邪所致,麻多为湿邪所致,疼多为湿寒所致,痛多为寒热相搏所致;小便色深,寒气入肾;肠有寒气,便秘便稀。


凡有风湿寒邪导致的种种不适,可用香料食材外敷。出现在脊柱的可用肉桂之类食材;位于皮肉的可用花椒等外敷。至热而痒时,邪气已被驱除,应取下香料,避免过度。



中国地域广大,气候差异明显,与本地时令养生师及时交流十分重要。


大寒节气奏响了己亥年的序曲,之后迎来立春,使地球北半球由南到北,拉开了生机勃勃的大幕。


———— / END / ————


文字原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