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原创)中风月余起效缓,五苓散剂起沉疴。。。

 竹曳悠然 2019-01-20


(图片:来自网络)

       题记:(2009年2月23日)前几天应我院(南华附一)神经内科一同行之邀请,与其科室一中风病人会诊,因为不再是第一次在神经内科会诊,熟门熟路,为人为己(己者,非我本人也,乃为中医挣几分颜面)所以欣然应之,学生小侯,小瑶等也“浩浩荡荡尾随而至。其实,点名去会诊对我来说是一件非常开心之事,一则是西医有求于中医,二则是西医看到中医确实有临床疗效,确实相信中医可以帮其排忧解难,呵呵,言归正传,请看病例。。。

 

王某某        78   神经内科病人  2009217  会诊首诊 

主诉:右侧肢体乏力1天,加重2天。

现病史:患者因突发右侧肢体乏力1天,加重2天于20092月除入院。入院后行头部CT提示多发脑梗塞;入院后数天后再次发生脑梗,而且梗塞面积较入院前更大。加之住院期间有出现肺部真菌感染,可谓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住院一月余,生命危险暂无须多虑,然中风之半身不遂等症未见其色。故请中医会诊。

 

 现症见:神志欠清,精神恍惚,时清时寐。左侧肢体半身不遂,肢体肌肉松弛,左下肢不能离开床面(肌力为0-1级);咳嗽,咔痰,痰多,清稀,胸痞满闷,头晕,饮水则呛,小便不利,大便成形,舌淡胖,苔白滑,脉滑。

 

       阳虚水停,上犯清窍则头晕,神志不清,中扰胃肠则痞满不适,痰饮犯肺则咳嗽痰多,痰饮浸泛三焦膜原则肌肉松弛无力;

五苓散加远志菖蒲主之。

桂枝10   白术15     茯苓20   泽泻15 猪苓10   

石菖蒲10    炙远志10

 5剂。

 建议减少输液水量。

 

2009222日复诊:患者服上方4剂,精神明显转佳,神志明显转清,下肢肢体竟然可以抬起离开床面(下肢肌力明显好转),语言也转清楚,咳嗽,咔痰,流涎等症状明显好转。

    现在症见头晕,口苦,胃纳尚差,大便干结。前投温化痰饮之方后水气已开,但少阳三焦仍属不利,与小柴胡汤宣通三焦膜原。

柴胡15  法夏10    黄芩10     沙参15   炙甘草6  白芍15    煅牡蛎15   煅龙骨15(包)郁李仁6

生姜5片,大枣5粒,4剂。

 

随访:患者出院后再次前来中医科门诊找我诊治,皆以柴苓汤,当归芍药散,桂枝茯苓丸加减化裁,肢体活动不利明显改善,但未痊愈。

 

 

一笑堂主人按:

       看似一个中风之疾,然用经方的思维乃是一个水气病,细数成因有三:

一则,患者本是阳虚痰浊体质。

二则,血阻脑络之后,运行血络之气血必然瘀滞不通,血不利即为水;

三则,患病住院月余,每天输液量少则上千,病危之日可能上几千,过多补液,如同将人置于沼泽湖泊之中,长此以往,岂有不患水气病之理?

      由是观之,阳虚痰浊体质是根本,中风之后血不利即为水为诱因,血水不和是结果,故先投五苓散温阳化气以利水,后以小柴胡汤以畅三焦津气,最后以当归芍药散或桂枝茯苓丸收功,谨防再次中风。

 

 

一笑堂主人续按(2016年4月11日):

       这个案例是2009年在南华附一神经内科应邀会诊的案例,当时正值本人重新学习经方的高潮时期,临床皆以经方为主。患者虽为脑梗中风,但表现出来的是“水气病”,故以五苓散加味主之。五苓散中桂枝助阳化气,恢复膀胱州都气化之职;四苓散急开支流以泻水,水饮去而更助膀胱气化之功。


       何以知患者有水饮内停之证呢?除开方证表现之外,现代医学脑梗之后“脑水肿”从病名皆可提示“水饮”之存在,仲景《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假令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癫眩,此有水也,五苓散主之

 

  脑梗患者并发脑水肿,多伴有颅内压增高,常可见“吐”;癫,通“巅”也,头目眩晕,脑梗患者在发病前后多伴有眩晕之症候,仲景在1900多年前在没有头部MRI及CT等影像学支持下仅凭脉症就推测“颅内”有水饮,实在令人世人惊奇!

       后世医家临床总结出中风、眩晕病机上多风,多虚,多痰,而不太强调饮,实属“智者千虑,偶有一失”,故补录。

 

 (注:脑梗后遗症,中医针灸治疗乃首选之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