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管子》选译:中华最古老的炼气养心法门

 泰囧123156 2019-01-20

《管子》选译:中华最古老的炼气养心法门

先秦时期,诸子百家争鸣,法家、儒家、道家、阴阳家、名家、兵家和农家各成其说,《管子》一书就是各学派的言论汇编,内容博大精深。《管子》一书以黄老道家为主,既提出以法治国的具体方案,又重视道德教育的基础作用,原为86篇,至唐又亡佚10篇,今本存76篇,包括《心术上》、《心术下》、《白心》、《内业》、《水地》、《形势》、《宙合》、《枢言》、《九守》、《正》、《形势解》、《版法解》、《势》等卷。该书首次提出了精气为万物本原的朴素唯物主义“精气说”﹐认为万物、人都产生于精气。精气是一种精细的气,说“凡物之精,此则为生,下生五谷,上为列星”,“精也者,气之精者也”。

《管子》选译:中华最古老的炼气养心法门

原文选句:有气则生,无气则死,生者以其气。(选自《枢言》)

参考译文:有气便能生存, 无气就会死亡,能生存的是因为有气。

原文选句:虚其欲,神将入舍;扫除不洁,神乃留处。(选自《心术》)

参考译文:去掉嗜欲,“神” 就能进入身体;嗜欲扫除干净了,“神”来了,就会在体内停留。大家历来认为“气入身来谓之身,神去离形谓之死”,从古至今,先天一气为命之本。

文中的“神”,在《管子》中认为是有物质属性的“精气”。“舍”,馆舍,比喻身体。“不洁”,比喻邪情乱欲。

《管子》选译:中华最古老的炼气养心法门

原文选句:能正能静,然后能定。定心在中,耳目聪明,四肢坚固,可以为精舍。精也者,气之精者也。(选自《内业》)

参考译文:能够公正,能够安静,然后才能留住精气。把精气存留在身心,耳目就会聪明,四肢就会坚固,这样身体就可以作为“精”的住所。所谓“精”就是气中的精华。道家认为,精分为两种,一种是后天充养的五谷之精,一种是先天本原的元精。元精受之于天地宇宙,是万物的基质,得之而生,持之而壮,与天地同步相存。

《管子》选译:中华最古老的炼气养心法门

原文选句:形不正,德不来;中不静,心不治。正形,摄德,天地仁义,则淫然而自至。神明之极,照乎万物,中守不忒,不以物乱官,不以官乱心,是谓中得。(选自《内业》)

参考译文:行为不端正,“德”就不会到来;身体不安静,心就得不到治理。端正行为,引持道德,象天地那样仁义,“德”就会自然而然地到来。就会有高度的智慧,就会清楚地照察万物,心就会有所遵循而不发生差错。不要让外物扰乱感官,不要让感官扰乱内心,这就叫做内有所得。文中的“形”,同“行”,指人的行为。“德”,是道在某一点上的停留。人和物都得到“精”和“气”的一部分,然后才能生存。道和德的关系是全体和部分的关系,本质相同。

文中的“德”,指体道修身以至成功之意。“淫然”,指自然而然之意。

《管子》选译:中华最古老的炼气养心法门

原文选句:精存自生,其外安荣,内藏以为泉源,浩然和平,以为气渊。渊之不涸,四体乃固;泉之不竭,九窍遂通。乃能穷天地,被四海;中无惑意,外无邪菑;心全于中,形全于外,不逢天菑,不遇人害,谓之圣人。(选自《内业》)

参考译文:“精”存在于体内,就会自然生长,表现在形体外面,就是态度安详,皮肤光润,藏在内部就是不竭的泉源,它浩大和平,是气的渊海。渊海不干涸,四肢才能坚强;泉源不枯竭,九窍才能畅通。这样就能穷尽天地,遍及四海。心中没有迷乱的意念,外面没有邪恶的灾祸;心能保全在内,形能保全在外,不会遭受天灾,不会遇到人祸,这样的人就叫做圣人,达到了超凡之境。

《管子》选译:中华最古老的炼气养心法门

《管子》中谈到养心要具备“四心”状态:善心,“凡道无所,善心安爱。”定心,“定心在中,耳目聪明,四肢强固,可以为精舍。”全心,“心全于中,形全于外,不逢天灾,不遇人害。”大心,“大心而敢,宽气而广,其形安而不移。”运用自我身心调摄,使精神内守而保持胆魄宁静,并派遣消除不良精神刺激。心中无物,念头不起,保持内心对现实事物的淡泊,清除各种欲望杂念,保养心神,使之自然清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