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详解穴位注射,附常用中草药制剂

 看文海 2019-01-21


穴位注射疗法属于新针疗法之一,创立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当时,西医的肌内注射普遍地应用于各科临床,尤其是封闭疗法被广泛应用于许多疼痛性病证。而疼痛性病证在针灸科为数众多,中西医务人员便将封闭疗法与针灸疗法结合起来,把原先仅用于痛点局部肌内注射的神经阻滞药物注入穴位达到封闭止痛的作用(即“穴位封闭”)。


观察发现,这种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其疗效远远高于单一的肌内注射、痛点封闭和针刺疗法。继而由单纯的穴位封闭止痛发展为穴位注射广泛治疗各科病证。


20世纪70年代,穴位注射疗法十分盛行(称之为“水针疗法”),后来规范命名为“穴位注射疗法”。可以说,穴位注射疗法历经了肌内注射→封闭疗法→穴位封闭→穴位注射4个阶段。


随着穴位注射疗法的不断成熟和发展,注射部位、注射用药和治疗范围均在不断扩大。部位由阿是穴、十四经常规腧穴发展到诸多的经外奇穴、头穴、耳穴、第2掌骨侧等;所用药物由起初的封闭用神经阻滞药(如普鲁卡因、强的松等)扩展为各种中草药制剂和一系列维生素、抗生素针剂,进而又发展为穴位注入空气、氧气、血液、蜂毒和植物油等。


20世纪70年代,穴位注射疗法的适应病证就已经达到100多种,涉及内、儿、妇、外、皮肤、骨伤、五官各科。而今,穴位注射疗法的适应证已超过200余种,其中疗效较好的有100多种。尤其对各种疼痛性病证、肢体瘫痪及肌肉萎缩的病证、部分内脏病、神经功能障碍性疾病疗效独特。




应用器材



穴位注射疗法的应用器材也就是平常使用的肌内注射所用的注射器具。根据针刺部位、深度和注射剂量的不同可分别选用1mL、2mL、5mL、10mL、20mL注射器及5~7号普通注射针头。注射器以2mL和5mL的两种最为常用;针头以眼科、牙科用的5号注射针头最为适宜。


常用药物



用于穴位注射的药物要求能够作肌内注射,且具有一定的刺激性。但不宜使用浓度过高、酸碱度太强的药物。穴位注射疗法的常用药物一般分为中草药制剂、非特异性药物和特异性药物三大类。


针灸临床常用的中草药制剂主要有以下几类。


①祛风除湿类:防风、寻骨风、秦艽、威灵仙、肿节风、木瓜(每毫升相当于生药2.5g)、丁公藤注射液(每毫升相当于生药2.5g)等。


②通经活络类:当归、复方当归(每毫升相当于生药当归、红花、川芎各0.5g)、川芎(或川芎嗪)、牛膝、麝香、骨宁(复方)、丁公藤注射液等。


③活血化瘀类:三七、当归(单味和复方)、川芎(或川芎嗪)、红花、延胡索、丹参(每毫升相当于生药1.5g)、复方丹参注射液(每毫升相当于生药丹参、降香各1g)等。


④补益气血类:人参、黄芪、黄精、酸枣仁、当归(单味和复方)、川芎(或川芎嗪)、鹿茸精、胎盘组织液注射液等。


⑤清热解毒(抗菌消炎)类:柴胡、复方柴胡(每毫升相当于生药柴胡5g、细辛0.5g)、板蓝根(每毫升相当于生药2g)、穿心莲、鱼腥草(每毫升相当于生药2g)、银黄(每毫升含银花提取物25mg、黄芩素20mg)、黄连素注射液等。


⑥止咳平喘类:板蓝根、穿心莲、鱼腥草、田基黄、银黄、五味子注射液等。


⑦其他类:天麻注射液、地龙注射液(平肝潜阳、镇肝息风)、芍药甘草注射液(养血柔肝)、生脉注射液、参麦注射液或参附注射液(养心复脉、回阳固脱)。



本文选自《针灸解惑(第2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