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长垣村名由来之二:大车、樊相、张三寨、罗镇屯、学堂岗、太子屯等这些村名是这样来的……(转自长垣惠

 三驾马车1966 2019-01-22

大车


现属于魏庄街道,原名“广粮集”,曾经是远近闻名的粮食、油料交易中心,道光年间将村寨修建成长方形,并建有四个寨门,犹如太平车的四个轮子,远远望去恰似一部大车,因而改名为“大车集”,目前分为大车东、大车西两个行政村。村中有座九龙山全神庙,庙宇宏大,南北有好几层大殿,香火旺盛。




罗镇现属于蒲东区,原名“落阵屯”,相传为春秋时期孔子学生子路曾兵败落阵于此,后人便以此命名。据说有次外敌入侵,来到村边,听说这一村名为“落阵屯”,便不敢进村,唯恐不吉利,村民也幸免一难。前些年该村村民认为“落阵”二字的确寓意不祥,便将村名改为“罗镇屯”。但是近年来,该村发现一座明朝嘉靖年间石碑,碑文中有“垣邑东北5里罗镇屯”字样,据该村贺国轩老先生经过详细考证后认为,该村自古以来村名便是“罗镇屯”,后来之所以改名“落阵屯”,很可能因躲避兵患匪患。文革时期改了一个吉利的名字“凯歌阵”,文革结束后又恢复“落阵屯”。近年来形势大好,国泰民安,于是村民又将名字改为“罗镇屯”。

樊相与历史上一位赫赫有名的人物相关,他就是樊哙。樊哙是刘邦手下大将,为刘邦立下汗马功劳,尤其是鸿门宴上,在危急时刻挺身而出,与楚霸王项羽斗智斗勇,救了刘邦性命。刘邦统一天下之后,樊哙官至左丞相。后刘邦病危时候听到传言,说樊哙想要谋反,刘邦大怒,欲将其斩杀,后因陈平力保,幸免一难。但其亲族为躲避不测之祸,纷纷逃离,一部分迁居到我们这里,他们的后人便以“樊相”命名。
三娘寨

现位于方里乡,与戏剧中三娘教子故事相关,相传某官宦人家落败后,大娘、二娘皆携财而逃,只有三娘子与老仆留下来,千辛万苦教子成材,深受世人称颂。“三娘寨”当为纪念三娘子而得名。

板城,现属佘家,此地元朝时代有造船厂,官府称之为“板厂”,俗称“板城”。此船厂因临近黄河故道,颇具规模,后因村户越来越多,遂又分为韩板城、陈板城、小杨板城、黄庄等。

寺门

现属佘家,寺门在板城附近,原来有一寺院名为太平寺,香火旺盛,明朝初年,山西移民到此,在寺庙前面居住,形成了寺门村。





浮丘店,现属丁栾,浮丘店俗称葫芦店,是一个相当古老的村落,该村东北部为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遗址,遗址出土的大量器物陶片表明,此处在六千五百年的母系氏族时期就已经是一个村落了。该遗址在1985年发现,东西长150米,南北宽140米,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古遗址处有一高台,每逢大水全村人都跑到高台上躲避水患,宛如水里漂浮的一只葫芦,浮邱店与葫芦店之名由此而来。

学堂岗

现属蒲东区,先圣孔子在此曾经讲学,《名胜志》载:“昔孔子聘列国与弟子弦诵于此,故曰‘学堂岗’”。据说现在高中课文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的故事就发生在此处。后人在此建有庙宇一座,后不断扩大,香火愈加旺盛,每年农历春三月十一,前来拜庙上香者云集,遂形成了学堂岗村的古庙会,风俗延续至今。每逢农历三月十一,附近村民都来赶会,还一连几天唱大戏,场面好不壮观。学堂岗圣庙曾为满村乡一中所在地,也是小惠的母校。学堂岗圣庙在文革期间惨遭破坏,后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得以重修,现在庙内存有古碑数筒,考古价值较高,这些文物均得到妥善保护。



八黑马村

现属樊相镇,这个村名是不是很有个性呢?他的来历还有个神奇的传说。明朝初年山西八户百姓迁居至此,生活十分困窘,种地没有牲畜,只能全靠人力,老天爷见他们如此可怜,便赐予八匹黑马,每户一匹,供他们使唤,从此以后,村民之间相互帮助,齐心协力,日子很快富裕起来。此村庄便以“八黑马”命名。又一说,该村曾有一富户,养有八匹黑马,个个膘肥体壮,村民十分羡慕,遂以“八黑马”命名该村



铁炉,现属方里乡,铁炉原名为“捏炉”,此村居民曾擅长捏香炉,形成该村的一种特色行业。清朝道光年间,四周筑起寨墙,寨墙高大坚固、易守难攻,有效地防止了水患匪患,此村便因谐音改为“铁炉”。
    九棘,  现属孟岗镇,九棘村名来源于一名教书先生,这位先生在此处隐居开荒,创办学塾,培养英才。他在院内种植九棵枣树,分别以朝堂九卿序列位次,鼓励学生上进,以期望学生有朝一日能够位列朝堂。在古代,“棘”又有枣树的意思,后人遂以“九棘”命名。九棘村在清代就成了闻名附近的集市,民国时期,被设为“镇”,今天已成为这一带大村集会的地方,九棘村建有九棘南街和九棘北街两个行政村,九棘也成了法定的一个村名。
张三寨  相传为张氏三兄弟所建。张氏三兄弟为人厚道,急公仗义,深得群众爱戴,为防水防盗,他们带领群众修筑土寨,发展商业,村落日益扩大,慢慢变成了这一带的商贸中心。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七月十七、九月十九还有古庙会,并形成了单日集。为了纪念张氏三兄弟兴村建寨,遂定名为“张三寨”。

官桥营

现属于张三寨,官桥营原名叫曹村。宋神宗熙宁十年,(公元1077年)天降大雨,黄河决口,时任镇守军节度判官的程颢随即赶到现场,带领军民投入了抗洪战斗,他指挥有方,措施得力,民众甚为感动,个个奋不顾身向决口冲去,终将决口堵住,保住了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人们为了纪念程颢的功德,在该村东头修了官桥一座。后将曹村改为官桥营村。如今,在官桥营村仍然保留着程颢庙,庙堂占地700平方米,正堂面积100平方米,程夫子像高约8尺,还有东西厢房数间。

相如

南蒲有黄相如、左相如、庞相如、王相如四个村,当地将“相如”往往读作“相与”,因方言谐音所致。此村与历史上一位赫赫有名的大人物相关,他就是蔺相如。蔺相如为战国时期赵国贤相,曾经留下了完璧归赵不辱使命、渑池之会保持尊严、将相和睦顾全大局的千古美谈。后来秦并六国,赵国灭亡,蔺相如后人迁居于此,遂形成村落。


太子屯        现属蒲西区,相传某朝宦官当权,年轻皇帝大权旁落,皇妃被迫流落此地,并与村民和睦相处,深受爱戴。不久皇妃生下太子,村名奔走庆贺,纷纷送米送衣,有的还送来了精致的小帽。后来皇帝掌权,将皇妃和太子接回京城,并下诏将皇妃居住地附近的三个村落赐名为“太子屯”、“米屯”、“帽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