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民 黄蔚深
“浩浩舜湖湖水清,毓秀兼钟灵。 中坚与孟硕[注一],流风余韵今尚存。 豪侠秉血性,节义贯古今。 磊磊落落奇男子,烈烈轰轰古俊臣, 后生后生,毋忘先哲旧典型, 竿头日进无止境,学益精,德益深, 立身,先敦品,同学宜相亲。 拳拳服校训,无诈无虞守“诚信”, 努力赴前程,能武也能文, 爱国誓忠心,历史争荣名。”
这是一九一三年盛泽“三高”建校十周年时,教育界前辈为该校撰写的正式校歌歌词,勉励学生勤奋好学,树立高尚品德,为国争光。以后每逢星期四周会,学生齐声高唱,并铭记心间,作为自己的努力方向。
盛泽“三高”创始于一九0三年,草创时校名为盛湖公学,主要创办人是地方士绅郑式如(柳亚子的岳父)、前清孝廉张嘉桐(季琴)和年轻有为的洪雄声(鹗)先生,选择了镇之东隅思古浜原思古庵旧址,筹款兴建了六间平房,包括教室和教员办公室,延聘前清附生张定夫为第一任校长。虽然条件简陋,因是盛泽首创的新法学堂,故镇上开明家长都争先将子弟送来就读。 至一九一五年以后, 吴江县正式划分八个学区,每个学区有一所高等小学(县立完全小学),盛泽为第三学区,盛湖公学便改称为吴江县第三高等小学,这就是“三高”名称的由来。后来又数易其名,如一九三一年改称吴江县立盛泽小学校,一九三七年又改称思古浜小学。
洪雄声任校长期间,向校董会提出新的办学方案,并向县教育主管部门请求支持拨款,在各方面关怀下,“三高”扩建校舍,添置设备,调整教师阵容,重新安排课程,面貌焕然一新。 为了发展体育活动,增强少年儿童体质,把学校后面一片荒冢茔地,雇工迁坟,平整土地,辟为操场,建设篮球场,添置体育设备,开展各项体育活动,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在第一次吴江全县小学运动会上,“三高”光荣夺魁。 这是平时重视锻炼的结果。 当时“三高”教员,都是德才兼备的社会俊彦,如陈次青(南社社友)、郑桐荪(柳亚子的内兄,南社社友)张冠亚、洪维五、仲振声、沈职民,施彦瑜、 金浩如、朱运基、洪和铃等,堪称一时之选。并聘请体专毕业的凌家煌任体育教师,著名画家吴观岱的入室弟子徐北汀兼任画图教师,在教员的循循善诱下,学生学业成绩显著提高,学校的声誉也蒸蒸日上,学生人数最多达四百余人,不愧为盛泽第一流正规化小学。 为了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定“诚信”为校训,请名人书写悬匾于礼堂。同时为加强管理制度,培养学生自治能力,从三年级起每班组成学生自治会,下设风纪、卫生、课外活动等组。全校设“绿晓市巡察团”,在下课时间,每个教室门前设巡察岗,并有查岗员,教员每天轮流值日监护,故在校学生严守校规,为盛泽校风最佳的学校。 一九三二年,程良偁应上海正风文学院王西神院长之聘,赴沪任教,由张冠亚任代理校长。不久, 一九三四年,经在沪校友张咏春的推介,由松江后起之秀章以文继任校长,章是上海大夏大学师范专修科毕业,既有教学实践经验,又富有创新精神,那时,中国的教育制度转向欧美学习,章以文吸取新知识,改革教育法,把学校办得益发生气勃勃,成为全县小学中的佼佼者。有一次,某省督学(已记不清名字)来校视察以后,对章校长说:你搞的教育设施,是实验小学的一套,不符合地方小学的要求。章以文当即驳斥道:“实验小学就是要做出榜样来,让地方小学效法推行,实验小学不是为实验而实验,在省里装装门面的”。说得省督学张口结舌,窘态毕露。章以文就是这样敢说敢做敢于同抱有严重保守思想的省督学据理力 争,博得教育界人士一致同情和赞赏。 “三高”从一九0三年到一九三七年的三十五年中,在春风化雨弦歌声声里,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仅我们所知:在洪雄声先生任校长期间,当代著名文学家徐蔚南曾是早期学生,徐蔚南在二十年代,就与柳亚子先生交谊甚厚,在亚子先生的鼓励下,与其兄徐蘧轩同时加入“新南社”,并经常为柳亚子主编的《新黎里报》、《新南社社利》撰稿。其小说,散文,颇负时誉,翻译世界文学名著,上海各书局亦竞相出版。他与邵力子先生亦甚交好,故很早就接受了革命思想。他的散文《山阴道上》,在三十年代与朱自清的《背影》同时被选入初中语文课本,受到青年学生的普遍喜爱。又如抗战前活跃于上海教育界的张咏春先生(原名德騵),亦是洪雄声先生的得意门生。他历任上海市公私立小学校长、中学教务主任及大夏大学文学系讲师,上海市教育局专员、视察等职。并编著小学语文课本多种,分别由中华书局、
世界书局出版。他曾与 “三高”这个闪光的名字,在盛泽以至吴江县的教育事业的史册上,将永留光辉的一页。 注释: 注一:孟硕指卜孟硕,生于明万历年间,诗人卜梦熊之子,无意仕途,为人清高,急公好义,常居于盛泽镇绿晓庄,今盛泽卜家弄,即因卜孟硕久居此处而得名。中坚的生平无查考。 注二、以后在程良偁任校长时,匾额改为“成德达材”四字,何人所书,已记忆不清。
调寄《采桑子》 凌立如兄为我扇上画菊,已咏一绝以奉。意犹未尽,再填此阕。 百花竞艳飘香日, 让与群芳,明媚春光, 姹紫嫣红遍万方。 自居风雨重阳后, 洗净脂香,卸尽浓装, 阅尽秋风历尽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