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真读三国,不看演义:拥兵二十万的司马懿,真的被空城计吓走了?

 风吟楼 2019-01-23

三国演义中,马谡街亭失守。司马懿率军直逼西城。诸葛亮大开城门,并泰然自若在城楼抚琴,司马懿怀疑有埋伏,遂率军撤退。这就是三国演义记载的“空城计”。

那么历史上“空城计”是否真的存在呢?


空城计故事来源于郭冲五事第三事

大概说的是,诸葛亮让魏延率领大部队东下,自己只留下一万人留守阳平。而司马懿率领二十万大军追击诸葛亮。司马懿部与魏延部主力擦肩而过,直逼阳平城下。诸葛亮部想要和魏延部汇合,相聚有已经很远了。想要主动迎击司马懿,实力差距又太大。诸军将士都惊慌失措无计可施。诸葛亮却泰然自若,下令诸军都隐藏旗帜不要擅自离开营地,大开城门,无视司马懿的军队。司马懿认为诸葛亮平生谨慎,害怕城中有埋伏,居然率领大军撤退。诸葛亮笑着说:“司马懿一定认为我怯弱,将会有埋伏,沿着山路走了!”后来果然如同诸葛亮预料,司马懿知道以后感到非常后悔。

亮亦知宣帝垂至,已与相逼,欲前赴延军,相去又远,回迹反追,势不相及,将士失色,莫知其计。亮意气自若,敕军中皆卧旗息鼓,不得妄出庵幔,又令大开四城门,埽地却洒。宣帝常谓亮持重,而猥见势弱,疑其有伏兵,于是引军北趣山——《三国志诸葛亮传》裴松之注引《蜀记》


然而空城计实际上是漏洞百出的

首先是逻辑错误。如果司马懿真的有二十万大军,何必惧怕诸葛亮?即使城中真的有埋伏,司马懿完全可以把城池团团围住,那样诸葛亮插翅难逃,用不了多久,缺少补给的诸葛亮部只能投降,司马懿又何必撤退呢?再说阳平小城,能有多少伏兵?就算真的有伏兵,司马懿只需要派一只先锋部队攻城试探,不就可以刺探出诸葛亮军队的虚实了?再说司马懿那么多兵力,即使不顾伏兵,强行进攻阳平,破城也不难吧。其次是史实错误。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之时司马懿平定孟达叛变以后留守新城,哪来的时间跨越数千里追击诸葛亮?曹真的十万大军被赵云疑兵引到了箕谷,张郃击败马谡的部队也就五万,司马懿哪里来的二十万大军?实际上诸葛亮只是诸葛亮“拔西县千余家还于汉中”,并没有搞什么“空城计”。


姜维的“空城计”

空城计虽然是虚构的,但是“死诸葛走生仲达”却是二十四史之一的《晋书》,和有世之良史之称的《汉晋春秋》都有记载的。正史中姜维采用的“反旗鸣鼓”之计,与演义中诸葛亮采用的“空城计”,有异曲同工之妙。

诸葛亮虽然没有使用过“空城计”,但他病逝以后,其弟子姜维,面对追来的魏军,运用了“空城计”的思想,成功的让魏军撤退了,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话说当年诸葛亮病逝五丈原,汉军全线撤退,司马懿乘机出兵追击汉军,这是姜维让杨仪把军旗反向,并且鸣动战鼓,假装要主动进攻司马懿。司马懿怀疑中计,下撤退,令停止追击,等到得知诸葛亮去世,汉军只是虚张声势之时,司马懿才继续追击,却迟了一步,汉军得以全身而退,当时就流传开来一句谚语:死诸葛走生仲达。


在《晋书》中,司马懿还不忘自欺欺人的给自己找了个理由:穷寇勿追。要知道诸葛亮上一次北伐撤退的时候司马懿可不知道穷寇勿追的道理强行派遣张郃追击呀。《汉晋春秋》中则自嘲性的说了一句:“我能够预料到他生前的事情,不能预料到他死后的事情呀!”(演义中,还算给司马懿留了点情面,说是看到诸葛亮木像。怀疑诸葛亮装死引诱自己中计才撤退的,正史上没看到木像,被姜维虚张声势,吓得直接撤退了。)

无论是“反旗鸣鼓”还是“空城计”,运用的战术思想都是一样的,他们都是依靠虚张声势的心理战,达到吓退敌人的目的。

亮卒於郭氏坞,杨仪等整军而出,百姓奔告宣王,宣王追焉。姜维令仪反旗鸣鼓,若向宣王者,宣王不敢逼。於是仪结阵而去,入谷然后发丧。宣王退也,百姓为之谚曰:“死诸葛走生仲达”。或以告宣王,宣王曰:“吾能料生,不能料死也。”——《汉晋春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