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走进中医热爱中医——我对中医的学习体会和认识(上)

 大成教育图书馆 2019-01-24
    一、历练积累,始可有获

    初识中医,是在我幼年时。那时才上小学,放学或学校放假后,就常到母亲的诊所玩耍。母亲是参加赤脚医生班学习中医后,到合作医疗站工作的,当时在合作医疗站还有一位临村的老中医,母亲开始是抓药,后来老中医退休回家了,母亲就一人开诊,方圆几十里的人们有病都到合作医疗站来看病,看中医的也不少。

    我和弟弟常到合作医疗站去,看到过外伤缝合,也看到过急救处理,打针的天天有。没事我们就到中药房拉开中药抽屉玩,有时还偷偷尝尝中药是什么滋味,记得多数是苦味,有的辣,有的酸,也有甜的、咸的。那时,我们生病大多是母亲开中药,一方不行,再换一方,这就算是我最初亲身体验中医了吧。

    上大学的志愿是母亲参谋填的,虽报了两个医学院,但第一志愿是中医学院,于是便于1981年进入云南中医学院中医系学习。初学中医也觉枯燥乏味,远不如数理化有趣,常动摇学习中医的信心,但凡具体一点、实证性多一点的知识还好学,理论则尤难领会深刻。那时,学院的图书很少,想借些参考书看都要排队等候,记得好不容易借到一本南京中医学院编的《中医学概论》,一口气便读了几十页,对中医的深奥理论似乎也理解了许多。

    大学毕业后,我到大理第二人民医院(原县医院)工作。我们中医科主任是“文革”前那年进大学的,第二年就下放到边疆工作,经过多年积累,回到家乡,因此,他的医术在医院也是比较高的了。我去了后,医院同意主任的申请开设了中医病房,开始10张床,以后扩大到20多张,有时还需要借西医内科的病床。

    初为医时只会照猫画虎、照葫芦画瓢学着开方,慢慢地有了一些体会,门诊病人越来越多,住院处也常常有病人来求诊。在这3年里也见了不少奇难怪病,就是在面对这些十分具体的疾病以后再学习,才使我真正体会到中医的疗效和中医理论的指导作用。大理是白族聚居地区,中医氛围很浓,有民间中医,有的治跌打损伤很有经验,我都不放过机会去探个究竟,或通过病人了解他们喜欢用什么药,有哪些特点。

    1989年为了学习更多经验,更深入、系统地研究中医,我考取了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中医内科学硕士研究生。该院是全国比较早建立的中医研究机构,当时已有较大名声,它科研活跃,而且有全国知名的李聪甫先生、欧阳锜先生和刘炳凡先生等。在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学习和工作的4年中,我较系统、全面地学习了科研方法,并且又回归临床,不断充实自己,提高了临床能力和科研设计水平。

    我的硕士导师张璧姿研究员是科研里手,对科技管理很有经验,她的科研思路很超前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