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图书业痛失林清玄,畅销书的未来谁能接棒?

 昵称61973742 2019-01-25

放眼即将到来的2019年春节档,或许又将迎来新一轮“史上最激烈”的光影风暴,类型齐全,大咖云集。今年春节档或成史上“阳气最旺”的春节档?关注公众号“文化产业新闻”,回复“春节档”,了解更多。代发外链

文章来源:文化产业新闻

作者:康璐玮

2019年刚刚开始,又一颗文坛巨星骤然陨落。

昨天,台湾知名作家林清玄病逝,终年65岁。

这个消息来得很突然,就在21号,林清玄还发了一条微博畅想自由与飞翔:“在穿过林间的时候,我觉得麻雀的死亡给我一些启示,我们虽然在尘网中生活,但永远不要失去想飞的心,不要忘记飞翔的姿势。”

对于当代中国人来说,林清玄大师的离去让“童年记忆”的队伍又减一员,而对于中国图书出版业而言,大师们的离去更意味着“那些年我们一起读过的畅销书”难续经典......

“鸡汤大师”林清玄的高产一生

在当代文坛,林清玄是“劳模”般的一号人物。从小学课本到微信鸡汤,从六七岁的孩童到六七十岁的老妪......没有人没听过他的名号,没有人敢说自己从未瞧过他的文章。

1953年,林清玄生于台湾南部乡村,林清玄祖籍福建省漳浦县。

7岁开始发表作品,20岁出版首部书籍,30岁前拿遍台湾所有文学大奖,连续十年被评为台湾十大畅销书作家。是台湾地区作家中最高产的一位,也是获得各类文学奖最多的一位,被誉为"当代散文八大作家"之一。

他曾任台湾《中国时报》记者、《工商时报》记者、《时报杂志》主编等职,在大陆出版过《人生最美是清欢》、《心无挂碍,无有恐惧》等书,文章《和时间赛跑》、《桃花心木》选入人教版、北师大版小学语文课本。有三百万人听过林清玄的演讲,他是许多年轻人的“心灵导师”。

他的作品写满了对人世的思考,对美学的感悟,对生活的深层探索,对生命的崇高敬畏。圈内文人也对他赞誉有加。

于丹说,有一种感恩的心情叫做林清玄。

星云大师读完赞叹其“文如流水,语似冬阳”。

一代宗师南怀瑾也笑言:“我的下册,就交给林清玄写了。”

只可惜,现如今这位有趣且深情的人又去了天堂。

又一文坛巨匠去世,图书出版业影响几何?

从陈忠实到二月河,再到金庸、林清玄......随着时光的流逝我们发现,那些文坛耳熟能详的名号正一个个离我们远去,每当这个时候,感伤的除了读者,还有中国的图书出版业。

畅销书作家的离世,对于图书出版业的影响首先在于版权。

一部文学或艺术作品,只要著作权权利保护期终止,就算进入了公有领域。也就是常见的公共版权。使用不会侵犯作者的版权。

著作权的权利保护期,各国有不同的规定。比如中国是作者死亡后 50 年,美国是作者死亡后 70 年。

在中国,对于经典作品的改编与再开发一直是块“肥肉”,被各方虎视眈眈,一旦作家去世,对经典版权的争夺与使用便成了各个出版公司发力的焦点。而已经获得授权的公司,也会趁此热度重版、再版,甚至生产“纪念版”、“典藏版”等,捞上最后一桶金。

而对于整个行业而言,每一位畅销书作家的离去,都在一定程度上激起了“行业焦虑”。

焦虑的原因在于“经典难续”、“原创难续”,老一辈的著作虽然历久弥新,但新作品的缺乏会让整个行业缺乏活力。

纵观亚马逊、当当、京东的畅销榜,就会发现排行榜前列的依然是在榜多年的常销书,2018年后出版的新书几乎难觅踪迹。而翻阅大学图书馆借阅数据更会发现,排在榜首的总是《倚天屠龙记》、《挪威的森林》......

虽然林清玄、金庸等一众大师的经典难以逾越,但近年来图书出版业原创新人的缺乏,让整个行业疲态凸显。

大师尚不必谈,仔细想想,就连当年引起文坛“腥风血雨”的韩寒郭敬明,也都过了而立之年,纷纷他处再寻出路。如今,出版业丧失了呼应现实、制造社会话题的能力,再也没有一本书可以掀起全民热议,甚至连创业者、学生等群体的“圈层爆款”都没有出现。对比今年“国民话题剧”频出的影视行业,图书行业的“绝缘体质”更加令人唏嘘。

“啃老本”的图书出版业何去何从?

不知道林清玄等大师们知道如今原创畅销作品之萧条现状,是感慨还是悲哀。

实际上,近年来,中国的图书出版业一直在靠“啃”经典作家的老本儿来维持生计。

根据开卷的数据显示,2012年时原创作品在52周周榜中占比高达85%,之后一路下滑,2018年已经降到了50%。

从虚构类来看,青春校园、都市情感、职场官场、恐怖冒险等题材的渐次没落,反映了相应的读者群体的离开,找到了其他情感满足的方式。从非虚构类来看,除了在中国历史、文化领域有本土优势之外,国内作品的水平都难敌引进作品。

其中,本土原创新人作家培养机制的缺失是一大原因。出版商更愿意引进早已在其他国家被验证的作品,而不愿意培育本土的畅销作品。大冰、张嘉佳也是有了一定的粉丝基础,才获得了出版商的垂青,“素人作者”根本没有一书成名的机会。

而大冰、张嘉佳等作者,也会因为市场需要或“人设需要”,在写作题材上越走越窄。

此外,大众文学媒体的衰落与书评媒体的缺位,使得“网络流量”成了唯一的评价标准,不抱追星心态的“纯粹读者”越来越少,籍籍无名的作者几乎没有出头之日。

有人预测,2019年是中国图书出版行业“复苏”的一年,媒介融合的技术,供给侧改革的“东风”都为其提供了各种各样的机会。

但实际上,改变创新乏力的现状,才是图书出版业“逆袭复苏”的关键。

只有暂时放弃对眼前流量的追逐,真心实意地发掘原创,发展原创,中国的图书出版业才能节节攀高。也许当下要紧的任务并不是将一个“林清玄”卖50年、100年,而是要致力于挖掘、培养出50个、100个如林清玄一般的优质作家。

我们希望经典常驻,但我们更加盼望文坛新力量的崛起。

文化产业新闻:

终于盼来你了,文化产业新闻专注文创行业动态,爆款原创文广受好评,你还观望不加入?让我们一起见证由“小白”到“老司机”的蜕变,不做内容搬运工,只做内容生产者!微信关注 “文化产业新闻”投稿,让你的文章上头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