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鸿笔下的马 马是自古中国画中备受喜爱的题材,唐代的韩干就以画马闻名,北宋时期的名士画家李公麟所画的马曾被苏东坡所称道,之后的赵孟頫、郎世宁等著名画家皆有画马名作传世。而近现代画马大家徐悲鸿当首屈一指。评论家们也大都认为,徐悲鸿的中国画以动物画成就最高,而马尤其著称于世。的确,古代画家笔下的马多取静态,都是肥硕富贵的壮马。与之不同,徐悲鸿笔下的马多取动态,昂首天外,奔驰腾踏,有意气风发,有不可一世之概。徐氏笔下精瘦有力的骏马,是侠义精神的表现,更有英雄主义的气节。正是这种表现的古典主义和内容的英雄主义合成了他的绘画精神,使他成为独步古今的画马大家。 奔马图立幅 1939年 徐悲鸿留学法国八年,深受西方写实主义的影响,在留法期间,他就以马为题材创作了大量的水彩画和速写。同时,通过研究和解剖马的肌肉和骨骼等组织来了解马的内外造型结构。归国后,徐悲鸿一直致力于用西画技法来改良中国绘画,马成为了他改良道路上最成功的尝试。在留法之前,徐悲鸿曾是康有为的入室弟子,有深厚的书法和中国画功底。他的水墨写意马画,就是用书法的笔意来勾写出马的形体,再用大笔挥洒写出马尾、马鬃,再用水墨渲染,有笔有墨,绝非西洋之法与水彩的笔意。他对马的身体比例和四肢把握得当,通过色墨宣染,使肢体光感十足,把肌肉的凹凸关系与立体感表现得恰到好处,这也不同于中国传统的画马之法。西画技法与中国笔墨的结合,是他改良传统中国画的一条重要路径。 立马图立幅 1945年 奔马图画稿 1945年 此次贵州省博物馆《以梦为马——贵州省博物馆藏徐悲鸿画作展》所展出的均是徐悲鸿抗战时期的作品。他此时期画的马是或奔驰或站立的战马,用线更加率意流畅,用墨更加潇洒奔放,充分体现出中国画写的精神。这些英姿飒爽,意气风发的战马有着强列的时代气息,彰显了中华民族反抗侵略,不畏强暴,勇往直前的意志。徐悲鸿曾在他的一些马画作品上题有“秋风万里频回顾,认识当年旧战场”,“哀鸣思战斗,迥立向苍苍”等诗句,更加体现了他以马写志,咏物抒情的高尚战斗精神。 奔马图立幅 1942年 奔马图立幅 1944年 双马图横幅 民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