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写作的真相】目录
我理解的伏笔是在写文过程中故意设置的一些不太起眼的小细节,它包含着解谜的关键信息,也可以看作是线索。一开始读者一般看不出这些细节的用意,到了解谜阶段,这个细节就成为引爆真相的关键点,常常会造成情节反转的效果,给读者震撼的感觉。 在这里我以日版《嫌疑人X的献身》这部电影举一个例子。这部电影里出现过两次流浪人聚居地的镜头,某个位置也出现了两次特写,第一次有一个人坐着,第二次那个地方没有人,显得空荡荡的。 电影开头 电影中间 这个持续几秒的镜头显得很刻意,提示的意味很明显,只是在初期大家都不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处理。最后在结局中揭示,那个缺失的人是被杀掉了。这时候第二个镜头作为伏笔就爆发出震撼力,观众会大呼原来如此。有些作品(小说或电影)在第二次看的时候比第一次感觉更精彩,原因就在于读者知道结局之后,对伏笔非常敏感,他们会理解这种安排的用意,这种恍然大悟的感觉也是一种有趣的精神享受。 设置伏笔需要注意一个问题:细节不能细微到被读者忽略,否则伏笔的作用就没有办法发挥出来。伏笔需要强调,要引起读者足够的重视。如《嫌疑人X的献身》用一个长达几秒钟的镜头向观众传达其重要性,敏感的观众其实已经明白导演的用意,这里肯定是一个线索,但它有什么含义呢?这样就引起观众的好奇心。 说回这个镜头,它既是悬念,又是伏笔,它引起了观众的好奇心,又交待了一些必要的信息细节。所以,有时候大家对悬念和伏笔的概念感到混乱,其实就是那个细节刚好职能重合,既有悬念的作用,又有伏笔的作用。不过说到底,悬念和伏笔是不同的概念。另外,如果要让读者对某一处细节印象深刻,还可以重复出现,这样读者总会敏感意识到那个细节的重要性。 关于伏笔的解谜,有两点需要注意:第一点,埋下伏笔和解开伏笔在情节上不要相隔太久,以免这伏笔在解开的时候读者已经想不起来,这样就起不到预期的效果。如果有一些伏笔确实需要跨越比较长的情节,那么在中途要不时提起,加强读者的印象。 第二点,伏笔要值得读者的期待。一再强调某个细节,读者会意识到这里面肯定大有文章,如果到解谜的阶段,这个细节却几乎没有反转效果,读者就会感到受欺骗,甚至会感到愤怒。 如果读者的期待得不到满足,他们会觉得作者的伏笔不过是故弄玄虚的把戏。伏笔有大小之分,重复交待的是大伏笔,但凡大伏笔作者在设置之前最好想清楚它所带来的效果,如果连作者自己都不能打动,就没有必要设下这个伏笔了。
故事节奏感这个概念似乎有点抽象,我们不妨从音乐的节奏感上类比。当我们谈到音乐的节奏感,我们会先想到节拍快慢,旋律的起伏幅度,急促部分和舒缓部分如何组合。 小说故事的节奏感也是类似这样,我们的关注点是:故事推进的快慢怎样,是一千字写一个事件,还是一万字写一个事件;故事情节起伏的幅度怎样,是像过山车一样大起大落,还是平缓起落;故事的紧张情节和舒缓情节怎样安排,一万字的紧张情节,接着三千字的舒缓情节,又或者是七千字的紧张情节,接上两千字的舒缓情节。关于故事的节奏感大概就是这么一回事,没有什么标准,就是一种主观的感觉。 从故事节奏感这方面写好故事,我主要分三个部分来讨论,分别是写好故事开头,写好故事结尾,写好故事中间。 首先说说写好故事的开头。其实在冲突的话题里已经说了一些相关的内容,新人的一个问题就是故事开展得太慢,其实就是开头没有写好,交待了太多读者不太关心的内容。之前有些朋友问了我一个问题,他把故事线想得差不多了,但不知道怎样写开头。我曾以开玩笑的口吻说过这样的话:“对照大纲的故事线,在比较靠前的地方选一个有趣的事件,然后一刀砍下去,就从这个切口开始写起。”这句话的意思是建议从场景入手,一开头就从事件场景开始写起,避免太多的叙述性信息交待。这个场景最好不要太沉闷,可以有趣,可以紧张,可以让读者一看到就想继续看下去。在这里也说回《1Q84》这个例子,虽然我认为这部作品的触发事件来得太迟,但这部作品的开头还算可以的。作品的第三章就交待了一个杀人事件,这是一个很有冲击力的场景,可以让读者精神为之一振。 有些朋友可能把故事背景构思得很宏大,担心读者一开始看不懂故事背景,无法产生代入感,于是在开头交待了很多背景介绍。其实读者的兴趣在于故事,他们更希望一开头就看到故事,而不是去记复杂的背景资料。我建议作者以场景开头,在这个场景中不透露太复杂的设定,它所呈现出来的内容尽量做到简单,让读者可以轻易理解。 比如我们写古代武侠故事,我们先不说当时的局势怎样,而是从一个小酒馆写起,通过描写里面的人物衣着,说话风格,让读者知道这是一个发生在什么时代的故事。又比如写发生在未来的科幻小说,可以从一艘飞船的控制室写起。不说当时的科技水平,社会结构,只说他们准备要执行一项什么样的任务。甚至这个过程中偶尔出现一些专业的术语都不解释。关于背景内容,可以在之后的情节里慢慢交待,每次都透露一部分,让读者慢慢了解环境设定。 再啰嗦强调一次:要写好故事的开头,可以从场景入手,尽快让触发事件出现,好让冲突爆发。 接着我们探讨怎样写好故事的结尾。这部分内容跟故事设计有重合的地方,在这里再强调一下,也好加深印象。写作的一个大敌就是写作疲劳,我们要进行故事设计,有一部分重要的原因就是为了减轻写作疲劳造成的影响。写作疲劳引发的一个普遍问题就是结尾无力,有些作品出现虎头蛇尾的现象,很可能就是写作疲劳导致。 在写作之前先设想好一个好的结局很重要。如果能够想好结局的细节,将这些细节记录下来会更好。如果不能把结局想得很精细,我们至少先定一个方向,并设想在结尾阶段几个重要人物处于什么样的状态。如果想写出出人意料的结局,可以尝试从结局反推前面的情节,并刻意制造一些假象误导读者。
最后说说小说的中间部分怎样写,在研究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提出“情节曲线”的概念。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但通过五线谱我们可以在视觉上去感受它。五线谱是音乐的设计图,通过它我们可以感受到节奏的快慢,旋律的起伏情况。对小说创作来说,故事大纲就是它的设计图,通过大纲我们也能感受到故事的节奏。故事简介型的大纲和事件列表的大纲在节奏感上还不够直接,更直观的方式是情节曲线图。 情节曲线图是一条波浪线,横轴是故事发展的时间线,纵轴是情节的吸引力。故事发展过程中,情节的吸引力会不断变化,有时候会上扬,有时候会下降,当故事发展到刺激紧张的阶段,它就上扬,当故事发展到平静舒缓的阶段,它就下降。大家联想一下看电影的过程就不难理解。大家可能听说过“某某影片全程无尿点”这样的说法,所谓的尿点就是,情节比较舒缓,或者说比较无聊,大家就算去洗手间方便一下也不会有什么损失。非尿点的地方就是指,这一段内容非常好看,就算憋着尿也要看完,要不然损失就太大了。 如果大家感兴趣,可以尝试自己去画一下电影的情节曲线,横轴是电影播放的时间进度,单位可以是分钟;纵轴是情节吸引力,我们可以简单地打分,最高分是5分,最低分是1分。电影开始之后,在5分钟那里发生了一个紧张事件,我觉得非常好看,给它打了4分,于是在图表那个位置标了一个点,它的两个坐标分别是5和4。接着到了10分钟那里,发生了一个舒缓的情节,我给了2分,于是在坐标10和2的地方,又画了一个点。就这样,每出现一个事件之后,凭感觉打一个分数,然后在相应的坐标位置标一个点。这样影片看完之后,我们的图表上会出现一连串点,用圆滑的曲线把这些点连起来就成了一条情节曲线。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的信息有这么几项:第一点是,标记的点多不多,也就是意味着电影的事件多不多。第二点是,这条曲线起伏程度大不大,从中可以看到情节吸引力的变化,如果基本上以平缓为主,要么全程好看,要么全程无聊。如果是周期性起伏,那么它就是一部时而舒缓时而紧张的电影。第三点,我们可以看看点和点之间的距离,是稀疏还是密集,如果过于稀疏,意味着一个事件要讲很长时间,电影的节奏比较慢,如果比较密集,意味着电影的节奏比较快。 把这个画曲线的方法应用到小说故事中,我们也能得到一条故事情节曲线。它的横坐标就是小说的字数,你可以用五千字作为一个单位,又或者用一万字作为一个单位。事实上,我们不需要画出非常精准的曲线图,只是用这样一个概念帮助我们分析和理解故事的节奏。有经验的作者在看书过程中已经在心里划出类似的曲线图,他们可以感受到故事开展的快慢,情节的起伏是否合理。我们在构建故事大纲的时候,其实也可以在心里用情节曲线这样的模型来辅助。如果看到接连几个大事件都是舒缓情节,我们可以有意识加入紧张情节,或者删减一些事件,好让情节曲线趋于比较合理的样子。 以下图为例子,第一条情节曲线比较合理,情节起伏得当;第二条太平缓,故事层面可能比较沉闷;第三条事件太密集,小说的细节展现不足。 情节曲线只是一个辅助手段,让我们更好了解自己的故事节奏感,它并没有所谓的标准,也很难说什么样的曲样才是最好的。我们可以通过它来排除一些极端情况,只要不是严重失衡,都可以认为情节曲线是合理的,这不过是作者风格的问题。在故事节奏上,不同阶段的作者处理风格也不一样。写作新人的故事节奏感一般比较快,也许两千字就写完一个场景,只交待一些必要的信息,细节刻画比较少(如上图第三条曲线)。对于相同规模的事件,写作熟手可能会写到五六千字或者更多,他们不光交待故事过程,还会有意识做很多细节刻画。对应到情节曲线的图样上,新人的曲线往往比较密集,有经验的写作者会比较稀疏。 跟大家说起这种现象只是交待写作的正常情况,没有好坏对错之分,不是说情节曲线越稀疏就越好,表明作者的功力越厉害。正如上面所说,只是每个阶段的风格不一样而已。像我自己有时候就觉得一些经典作品写得太慢,要强迫自己耐着性子才能看下去,而有些作品始终没有办法坚持看下去,尽管评分非常高,但故事节奏真的不对自己口味。 最后来一下小结,故事的中间部分可以用情节曲线来直观分析,我们可以从中感受到故事发展的快慢,情节起伏的幅度。它没有标准的图样方式,只要不是特别极端,我们都可以接受。又或者,通过曲线的分析,我们可以调整自己的故事线,让它更符合自己的预期的样子。 |
|
来自: 冬天惠铃 > 《A04小说/编剧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