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书,就是去寻找与这个世界最好的相处方式

 程穆泽 2019-01-26

前段时间看人撰文,说了很多道理大谈为什么要读大学的理由。带着这些道理,又去看了一段高晓松对清华博士为找工作而发飙的视频,高晓松责问:一个读到博士的人了,难道还要去问别人,我是谁,我从哪来,我要干嘛?!


单就高晓松在节目中的质疑,我觉得不是没有道理,当然这个道理可能更符合为什么要读大学的理由。

我读大学的时候,毕业是国家分配工作的。我当年学习的目的,可能就是学习知识,今后做一个好老师。但是到了大二的时候,我的脑子里一片混沌状态,很多过去认为没有问题的认识都有了问题。有一次我还问过老师,怎么越学越迷茫了呢?老师说,学问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是知道,第二层是知识,第三层是见识。后来明白读大学的意义在于改变你的思维方式,塑造你的心智模式。老师说,人的见识与知识虽然相关,但也不绝对。所谓见识,就是你认识这个世界,并找到与这个世界最好的相处方式。


后来走上工作岗位后,更深深体会到:人生应该有比赚点钱、有点权力更高的自我期许。一个对社会责任和家庭责任意识淡薄的人,不用说国之重器了,连人生担当也勉为其难了。

前几年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企业,无论是等级权力控制型组织,还是非等级权力控制型组织,都热衷于一窝蜂地打造学习型组织。由此我联想到当年老师对学问的解读。我不是说学习型组织不好,而是要通过彼得·圣吉提出的五项修炼,去突破原有的思维障碍,改变心智模式。只有心智模式改变了,个人才会有意愿投入工作,专精工作技巧的专业,个人与愿景之间有种'创造性的张力',通过系统思考,培养综观全局的思考能力,看清楚问题的本质。


可是,喊了几年口号以后,现在又鲜有人提学习型组织了。

人的思维方式、心智模式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却是一个人成长和发展的重点,思维方式对了,你就有能力和他人及世界发生积极健康的关联,坦诚交流的勇气,乐于分享的心态。


这其实与学到的知识是没有直接关系的。就像'我是谁'、'我要干什么'是很多人一辈子都没有明白的问题一样。


牛顿是近代伟大的物理学家,为人类做出了巨大贡献。可是晚年却沉迷于宗教世界,甚至谴责哈雷等科学家对上帝的不敬。他认为,万有引力是使物体维持在运动轨道的力,但它们一开始怎么转起来的呢?这第一推动力就是上帝,是上帝推了一下,这个世界才动起来。'我们的一切工作只能是更好地证明上帝创造的世界。我是上帝的仆人,我们大家都应该崇拜和尊敬上帝。'晚年的牛顿花费了大量精力研究宗教,著有150多万字的宗教著作和文章,而在科学上却再无任何建树。恩格斯说:'哥白尼在这一时期的开端给神学写了挑战书,牛顿却以关于神的第一推动的假设,结束了这个时期。'


牛顿晚年的变化,其实就是他的心智模式和思维方式偏离了科学着迷于宗教的结果。那宗教是不是牛顿最佳的生活方式?只有见仁见智了。

人生,就是一场自己与自己的较量:是让积极打败消极、让快乐打败忧郁、让勤奋打败懒惰、让坚强打败脆弱,还是反过来?较量和胜负的关键,我认为就是心智模式和思维方式决定的。


读书最大的收获,不是'学富五车',而是找到你与这个世界最好的相处方式。

原载'龙城使君'微信公众号。加'龙城使君'公众号(ID:meishanjl)可以看到龙城使君更多最新文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