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小李为朋友显摆自己的厨艺,做了一条鱼,没想到吃第二口意外就出现了,有个刺扎进去了。小李赶紧让朋友又是喝醋又是吞饭的,还是没弄好,无奈之下,最终去了医院。 医生说,你们真是大胆,临床上就有卡了鱼刺过好几天甚至几个星期都处理的人,结果食道出现感染、脓肿、食道壁穿孔、纵隔感染,甚至还因此丧命。卡根鱼刺真有这么危险?那我们应该怎么处理? 鱼是每家每户常见的家常菜,由于吃饭时聊天、看电视,分散了注意力,鱼刺卡喉的意外每天都有发生。可是说“鱼刺杀人”,你可能还不会相信,但确实存在。 微博上曾有一位35岁女性因为一根鱼刺丧命:食道中段一鱼刺深深刺入食道壁,CT提示鱼刺已刺入主动脉…… 经会诊后建议支架后内镜取鱼刺,然而家属却因为费用原因犹豫了半天才最终同意。结果患者在手术准备过程中突发主动脉破裂,抢救无效死亡。 忽视了这小小鱼刺而丧命的,可不止这位女士: 太可惜了!因为“一是心痛费钱,二是认为没听说开刀取刺”,死活不肯开刀取刺,最后“儿壮烈、爹傻眼”…… 鱼刺卡在哪里最要命? 别看鱼刺小,危险性大着呢!一旦卡在了危险部位,那可是人命关天的事儿。最要命的地儿:食道第二个狭窄处! 专家解释,我们的食道有四个狭窄处,鱼刺卡在第二个狭窄处时最最凶险。第二个狭窄处紧邻主动脉弓,也就是主动脉的拐弯处,内部压力很大。鱼刺扎在这里,很容易刺穿食道壁,进而把旁边的主动脉弓也刺破。 如果鱼刺稍一移动,就会引起主动脉破裂,将鱼刺拔出来的瞬间,也会血液喷涌而出,使病人发生大出血,甚至死亡。 所以,千万不要小看一根鱼刺。像鱼刺、鸡骨等异物进入食道后有7大危险地带: 鱼刺致命第一处 咽喉附近 大部分的鱼刺都卡在舌根部、扁桃体、会厌处。如果不及时取出,鱼刺刺入部位的感染引起局部脓肿、感染扩散形成颈部深处的大脓肿,这些脓肿,可以压迫气管使人窒息而死,也可以烂穿颈部大血管分分钟致命。 (图:鱼刺从脖子冒出) 鱼刺致命第二处 刺入食道 鱼刺致命第二处是刺入食道,奔向主动脉。食道和主动脉乎是全程贴在一起的。有些鱼刺直接就刺破主动脉了。 食道里的鱼刺如果刺到了食道,那么取这根鱼刺,要消化内科、胃镜室、手术室、麻醉科、心胸外科、ICU全部人员器材到位后,才敢在胃镜下取鱼刺。万一大出血,还可以救救试试看。其实一旦大出血,一大半人是救不回来的。 鱼刺致命第三处 胃穿孔 胃穿孔可以引起腹膜炎,如果不及时手术治疗,也会死亡。还有一种情况是,鱼刺刺入胃壁后,慢慢地刺穿,然后被周围的组织包裹,然后慢慢地到处跑。可以跑到腹腔的其他任何地方去啊,比如肝脏。 鱼刺致命第四处 刺破小肠 刺破小肠一样会引起严重的腹膜炎,置人于死地。 鱼刺致命第五处 刺破阑尾 刺破阑尾导致发炎,阑尾穿孔导致弥漫性腹膜炎。当然要手术切除阑尾。 鱼刺致命第六处 刺破大肠 大肠里细菌多,穿孔后腹腔污染严重,肠壁薄,血液供应不好,所以大肠被刺破导致的弥漫性腹膜炎,是很致命的。 鱼刺致命第七处 刺在肛门 刺在肛门处,导致肛旁脓肿。肛旁脓肿如果处理不好,会转为肛瘘。虽然不致命,但也够受的啊。 这些自取鱼刺的方法,都不靠谱! 1 喝醋 想喝醋化鱼刺?喝醋和喝水对于鱼刺来说没什么区别,基本没用。有的醋浓度太大,还会烧伤口腔、咽喉和食道黏膜,导致食道狭窄粘连。 2 吞这个动作最要不得 吃馒头饭团硬噎,一旦鱼刺被顶入黏膜深层将更麻烦,较大鱼刺如果被推入食管则有扎穿食管的危险。如果刺入食道的鱼刺,被饭团那么一挤压,胃镜下看不到了,怎么办?那也只能开胸大口子、剪掉2根肋骨、做大手术取小鱼刺。 千万千万记住,鱼刺卡住了,不能吞饭团! 鱼刺卡喉,3种正确处理方法! 1 浅部位:口咽部扁桃体附近 这是鱼刺最爱卡住的浅部位。如果卡住可以先张开嘴巴,拿手电筒照一照,往往能看到鱼刺。 处理方法:医生用压舌板压着舌头,直接用个小镊子取出来,只需花几分钟时间。 2 深而复杂的部位 有些鱼刺能够顺利通过口咽而卡在喉咽部。这个部位深,肉眼看不到鱼刺,普通镊子也无法进入。 处理方法:喉镜检查、治疗 (1)间接喉镜:轻轻拉出卡刺人的舌头,把喉镜探进咽部,借助镜子反射发现鱼刺,再用异物钳将其钳出。缺点是镜子一放进去就恶心。 (2)电子喉镜:在鼻腔、喉咙处喷麻药,医生会把带小摄像头的软管插入鼻腔,深入到喉咽部,摄像头将图像传送到电子屏幕上,医生通过软管里的小通道放钳子进去,把鱼刺取出。 3 自救方法 专家建议,发现刺卡了,赶紧用力咳嗽。如不见效再用手指抠一下喉咙,产生恶心呕吐感,通过呕吐把鱼刺冲出来。还可用纱布、薄棉布裹住食指,擦拭上腭,将鱼刺取出。 但注意,这里有一个前提是,你确定吞下去的是小的软的鱼刺。并且只有鱼刺在咽部,也就是致命第一处的时候,这个方法才有效! 如果没办法做到,尽快到医院挂个急诊,请医生处理。 没想到,小小鱼刺,处理不好也会要人命!提醒各位,平常如果被鱼刺卡了,不要喝醋、吞饭团,没准反而弄巧成拙,最保险的方法,就是寻求医生的帮助! |
|
来自: 知足常乐5qhbsk > 《生活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