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液这部分知识是初中化学的重点,也是每年中考的热点。 结合近几年各省市的中考试题,对这部分考点进行了归纳、解析和点拨,以方便同学们对这部分知识的学习以及中考备考复习。今天应人生底色看语文的邀请,分享给大家,相信只要认真学习,复习全面,定能事半功倍。 接下来我们结合典型例题,给同学们详细讲解:
这个考点同学们需要掌握以下几点: (1)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但不一定无色,最常用的溶剂是水,还有酒精、汽油等。 (2)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酒精用于溶解碘,为溶剂。 (3)乳化是能使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形成较为稳定、浮浊的乳浊液的过程。由于油脂难溶于水,油脂与水混合会形成不稳定的乳浊液,汽油将油污分子进行分散,属于溶解过程。 (4)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过程常常会使溶液的温度发生改变,浓硫酸、氢氧化钠固体和氧化钙固体溶于水中温度升高,硝酸铵溶于水时溶液温度降低,氯化钠和硝酸钾等大多数溶质溶于水时,溶液温度基本不变。 我们看例题1 : 这道题重点考查溶液的概念、组成、特征,乳化作用的化学原理及应用,以及物质溶于水中溶液的温度有升高、降低或不变的现象。所以答案为:(1)H2O;硫酸铜溶液为蓝色,或氯化亚铁溶液为浅绿色等;溶液具有稳定性;(2)溶剂;(3)溶解;(4)C。
某一温度时不饱和溶液使其饱和的一般方法有加入同种溶质、蒸发溶剂和降低温度,大多数不饱和溶液降温后可形成饱和溶液,除氢氧化钙等极少数物质之外。 还有物质溶于水中,溶质不一定是该物质,有可能是该物质与水反应的生成物。某一温度时的饱和溶液使其不饱和,一般方法为增加溶剂和升高温度。 某一温度时的饱和澄清石灰水则使其不饱和,可通过增加水、降温和通入一定质量的二氧化碳来实现。对于这些知识点同学们要学会准确掌握。看例题2
这个考点同学们需要掌握理解固体溶质溶解度概念中的“四要素”: 1)在一定温度下;2)百克溶剂(一般指水);3)饱和状态(最大值);4)溶质质量(单位为克)。 利用溶解度曲线可发现: 1)查出某种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2)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时溶解度的大小; 3)可以判断不同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 4)可以看出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规律,确定等质量的饱和溶液降温时析出的晶体的多少; 5)根据溶解度曲线可判断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时所采取的方法; 6)了解分离混合物的一般方法有过滤、结晶和蒸馏,认识操作中的每种仪器、具体用途和操作步骤等。同学们还要了解溶解度受温度、压强的影响。看例题3
同学们需要理解和掌握的是,溶质质量分数的概念、含义和计算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是质量比而不是体积比,计算时注意单位统一,还要注意质量、体积与密度的换算关系。 若已知溶液体积,则需要换算成溶液的质量。要把握住溶液稀释(浓缩)前后溶质质量分数保持不变。溶液稀释(浓缩)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若浓溶液质量为A g,溶质质量分数为a%,当加水稀释成溶质质量分数为b%的稀溶液B g时,则有:A g×a%=B g×b%。我们看例题4:
这部分同学们需要广泛联系生活与生产中的实际应用。 (1)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需完成计算、称量、量取和溶解四个实验步骤。 (2)使用托盘天平称量固体质量要左右平衡,若指针偏向左盘,则说明左盘的固体质量取用偏多,应减少适量的固体; (3)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分数;溶剂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选用量筒规格应减小实验误差,略大于实际所需的水的体积数; (4)实验操作中导致质量分数偏小的原因分别有: ①溶质中含有不溶性杂质; ②称量溶质时用天平左盘放砝码,右盘放固体溶质; ③用量筒量取水时仰视读数,量取溶剂水的体积偏大; ④配制溶液时,烧杯中原来留有水等。质量分数偏大的原因可能有:用量筒量取水时仰视读数,量取溶剂水的体积偏大等。看例题5: 提醒同学们特别注意的是:配制溶液过程中造成实验设计错误和实验误差的分析更是常考的热点。
解答这类考题的时候,人生底色看语文团队提醒大家,务必注意: (1)凡是溶液参加的化学反应一般是溶液中的溶质参加反应,而溶剂不参加反应,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分数; (2)化学反应后的溶液质量可根据“质量守恒法”求解:反应后的溶液质量=反应前物质的总质量-生成的气体质量。 这类综合计算通常要融合有关溶质质量分数方面的计算,涉及到生产与生活中实际应用、图表信息和化学探究。 这是中考必考的热点压轴题,同学们在学习和复习的时候一定要着重注意这一类型的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