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位国王曾被视为法国的耻辱,但面临死刑,他的表现令人尊重

 轻风无意 2019-01-28

《东周列国志》有云:“无道昏君,不修德政,妄戮无辜。”从咱们中国古代历史看,“昏君”算得上是对一个皇帝最差的评价了。暴君嗜杀,但这并不影响他在治国方面有所作为;庸君懦弱,说不定人品却有可圈可点之处。然而帝王一旦被定为“昏君”,恐怕就真不是什么好人了。

这位国王曾被视为法国的耻辱,但面临死刑,他的表现令人尊重

欧洲历史上有位十分特殊的君主似乎要打破这个规律,数百年来,他在多数时间内被相当大一部分人称为昏君,他的死掀开了历史新的一页。然而时至今日,这位君主却又被人们突然想起,甚至有越来越多的人为他鸣不平,这位君主就是法国波旁王朝复辟最后一位国王,欧洲历史上第二位被处死的国王——路易十六。

18世纪的法国大革命对欧洲乃至整个人类历史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它被视为揭开了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序幕、极大促进欧洲民主进程的伟大历史事件。而代表法国传统贵族势力、死于这场资产阶级革命的路易十六,自然容易被人们视为“丑角”。有趣的是,稍微翻一下历史,有关路易十六的正面评价就不在少数。法国著名的历史学家米涅就曾说:“以路易十六的胸怀和品德来说,他是最适合那个时代的。”法国革命200周年的庆典上,时任法国总统的弗朗索瓦·密特朗也说:“路易十六是个好人,把他处死是件悲剧,但也是不可避免的。”那么,路易十六既然如此可圈可点,他是怎么被推上断头台,又是如何成为昏君的呢?

这位国王曾被视为法国的耻辱,但面临死刑,他的表现令人尊重

若以一言蔽之,路易十六走到这一步,很大程度上因为他的性格。许多历史学家笔下的路易十六根本就是个老好人,米涅就直言不讳:“他心地正直、善良,没有任何野心。他可能是唯一没有权力野心的国君,唯一具有一切好国王所应有的畏上帝和爱百姓这两个优点的国君。”比起晚年人设崩塌的“太阳王”路易十四和生活奢侈糜烂的路易十五,路易十六算得上是一股清流。路易十六不追求奢华的生活,甚至在贵族以包养情妇为荣的时代里,他连一名情妇都没有。若说起他比较过分的嗜好,大概就是太爱钻营,爱锁如命。路易十六在凡尔赛宫里开设了一间号称全世界最高级的五金作坊,一有空就一头扎进去研究制锁技术。他可以将锁做成各种各样的形状,如果有人能够进贡给他造型不凡、机构精妙的锁,路易十六便会龙颜大悦。除了爱玩,路易十六似乎也没有别的太过分的缺点。

这位国王曾被视为法国的耻辱,但面临死刑,他的表现令人尊重

1765年,当他的父亲死后,他被立为王储。那时的他就展现出了极高的天资,不但精通多种外语,还对历史、地理等学科颇有研究,称得上是才艺双全。然而,经过路易十五和随后的玛丽·安托瓦内特王后数十年的挥霍,外表光鲜强大的法国已经烂成了一个空壳子。掌权者们沉迷于奢华糜烂的生活无法自拔,权臣们勾心斗角,相互夺权,社会矛盾尖锐,国库空空如也,可以说路易十六接手了一个彻头彻尾的烂摊子。

其实,法国的衰颓从“太阳王”时代后期就已经初现端倪了,有趣的是,从那时起,历朝历代的掌权者都曾试图改革自救,却无一人取得成功,这足以说明法国的困境并非一人导致,而是一个群体垄断了权力,就连至高无上的国王都难以撼动。路易十六接手国家后,首先就发现了国家在财政上面临庞大的财政赤字。然而正如我们之前所说,这位国王性情太过温和,当他试图向处于社会第二等级的大贵族等富人群体开刀时,后者立刻表达了强烈不满,路易十六既不能从这些权贵手中薅下羊毛,又得保障他们的吃喝玩乐,无奈之下,国王只能将手伸向社会下层。

这位国王曾被视为法国的耻辱,但面临死刑,他的表现令人尊重

值得注意的是,当时处于“第三等级”的、占据大多数人口的法国平民与我们通常印象中的劳苦大众还不太一样,其中,法国新型的资产阶级经过长久经营,已经积累了大量的财富,只是他们手中没有权力。其实,如果路易十六坚决一些,倚强凌弱,这些平民百姓纵使有万个不满也只能老老实实掏钱。然而,路易十六并不是彻彻底底的残暴无道之人,相反,有着“激进改革者”称号的他反而希望能够听到人民的声音,因此,他决定于1789年5月5日召开一个类似听证会的会议,听取第三等级社会代表的意见,然后投票做决定。

许多人认为该会议不过是为了面子走走形式而已,笔者并不这样认为,我们可以从许多史实中寻找端倪。路易十六掌权初期,首先请出了位高权重的老臣莫普,希望能够借助他的地位和威严结束法国宫廷体制内部的混乱,最终收效甚微;1774年,路易十六又重用经济学家杜尔阁针对贵族阶层实行改革。后者上任后提出了一套大刀阔斧的改革措施,根本目的就是消除一切特权,保证每一个法国人的权利。起初,路易十六全力支持杜尔阁改革,然而,在特权阶层的百般阻挠下,改革宣告失败。不过路易十六并不死心,他先后又起用了马尔泽、克吕尼等人,改革却都以类似的原因告吹。

这位国王曾被视为法国的耻辱,但面临死刑,他的表现令人尊重

由此可见,路易十六并不是彻底的顽固之人,一方面,他也确实希望能够听到底层人民的声音,同时打击垄断权力的特权阶层;另一方面,路易十六有点高估了自己,他认为手握至高权力和军队的他完全可以掌控一切,然而,就在会议投票上,在一小部分第二等级的暗中作祟下,第三等级最终赢得了投票的胜利。1789年6月17日,代表第三等级利益的国民议会宣告复活,资产阶级拾级而上,路易十六大概是第一次感到事情失控,便下令关闭国民议会,宣布该议会为非法,其一切决议无效;路易十六企图用一些强硬手段彰显自己绝对的权力,他公然违背投票结果,强行加税,最终彻底引起了对方反抗。最终,国王的命令非但没有奏效,国民议会反而在1789年7月9日改称制宪议会,要求制定宪法,约束王权。显而易见,资产阶级已经将他们的目标指向国王。

此时的路易十六依旧认为自己仍牢牢掌控局面,他不但拒绝了王后等人的劝说,决定留在巴黎“等待革命自行灭亡”,还调集军队打算强行解散议会。然而,数不清的巴黎市民涌上街头,支持制宪议会,7月13日,双方爆发激烈战斗,次日,群众攻克了著名的巴士底狱,巴黎大部分地区被市民占领。随后,议会代表们夺取了巴黎市府政权,建立起国民自卫军,国王不得不屈服。最初的一段时间里,路易十六不但承认了议会和宪法的合法地位,还公开宣誓维护宪法,获得了国民的支持。然而,眼看法国离君主立宪制只差一步,情况又出现转折。

这位国王曾被视为法国的耻辱,但面临死刑,他的表现令人尊重

原来,自从宪法修立以来,路易十六就感觉自己被牢牢限制住了,宛如被软禁一般,大为不满。1791年2月28日,有谣言称国王处境危险,数百名年轻贵族前往王宫保护,与守卫王宫的国民卫队发生冲突,一些贵族遭到殴打和侮辱,这令路易十六十分愤怒。1791年4月18日,路易十六原本计划前往巴黎近郊的一座城堡,却被民众阻挠,此时的他突然冒出了出逃的想法。6月20日深夜,王室成员乔装后挨个混出王宫,整个过程原本十分顺利,但轮到路易十六时,几名政要突然求见,路易十六不得不推迟出逃时间。搭乘马车逃跑后,路易十六十分激动,中途又多次下车同乡民交谈,一再造成延缓,这也直接导致负责接应国王的骑兵误认为出逃计划失败,在国王抵达前便撤离。

当国王一行人抵达圣默努尔德驿站时,站长认出了国王,并将国王的行踪透露给了议会。最终,议会在瓦雷纳截获了国王一行,路易十六被国民自卫队团团包围,忠于国王的骑兵赶来救援却宣告失败,随后,国王被送回巴黎。1791年10月1日立法议会召开,法国正式成为君主立宪制国家,法国大革命基本宣告成功。然而,此事引得周边国家大为不安,普鲁士、奥地利成立联军攻打法国,王后向联军泄露了法国的军事机密,导致法军惨败。

这位国王曾被视为法国的耻辱,但面临死刑,他的表现令人尊重

1792年7月11日,立法议会宣布国家进入危机状态,巴黎人民在亚格宾派的带领下开始反对君主立宪运动,拥护共和运动,并于8月10日攻占国王住宅杜伊勒里宫,拘禁了国王、王后。1793年1月21日,国民公会经过审判以叛国罪处死路易十六。

从上述历史来看,若将叛国罪扣在路易十六头上,这确实来的有点荒谬。也许正如密特朗所说,路易十六的死是个无法跳过的历史进程罢了。历史学家们通过对路易十六从巴黎潜逃时留下的政治遗书研究后发现,这位国王在他命名为《致所有法国人》的16页政治遗书中谴责了议会粗鲁地掠夺权力的行为,但另一方面,他又解释了自己出逃的理由并承认了建立君主立宪制的正确性。他在其中写道:“不能相信犯错朋友的教唆和谎言,请回到国王的身边。国王永远是你们的父亲和最好的朋友。”

这位国王曾被视为法国的耻辱,但面临死刑,他的表现令人尊重

虽然路易十六的死是相当一部分人共同期待的结果,但实际上,当时的法国仍然拥护国王的人也不在少数。当得知国王被处死后,拿破仑对此感到十分震惊,认为他的死是个错误,十分遗憾。他说:“如果路易十六跨上他那匹战马,胜利本来会属于他的。”正是路易十六的软弱与妥协,让他戴上了“昏君”的帽子。然而值得一提的是,在被送上断头台时,路易十六却完全没有昔日的懦弱,反而展现出了国王的威严。临行前,他从容地脱掉衣服,对围观的法国民众高呼:“我的死是无辜的,我宽恕我的敌人们,我希望我的血会对法兰西人有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