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稚墨天真丨充满美的心灵就容不下丑

 mswms 2019-01-28

    每个大人都曾经是小孩,每个孩子也终将长大成人。

    孩子就像一面镜子,能照见大人所有的毛病,这个柔软的小生命让你不得不瞬间变强大,仿佛无所不能。

    去年沈希夷四岁生日前夕,我问她想要什么礼物,她竟回答说,想要开一个画展。说明我们平日里带她看的不少画展还是在她记忆里留下些印象的。欣喜之余,就跟她开始一起筹备。原以为这只是一场儿戏,至多算一份别致地生日礼物罢了,不过是让孩子高兴一下。可随着展期的临近,在陪她创作,选画,装裱,布展的过程里,我渐渐发现,自己低估了这个画展,原因竟是不懂她的画。回想起微微在纸上画出一些只有她自己才能明白的东西,并得意的讲给我们听时,那种心无杂念,没有功利的专注,让我突然意识到,原来“听孩子的画”比看懂她画的是什么要重要的多。对于孩子,你听见了她的“画”,理解了她,她才会感到无比的快乐!

    在画展上,她最兴奋的时刻也是用稚嫩的话语向来宾得意的介绍她的“杰作”。大人世界的认知,对孩子而言,毫无意义!她们认为什么才是什么。如此这般自由表达的纯粹,是多少艺术家苦苦追寻的东西,在孩子身上却是自然而然的存在。难怪毕加索曾说:“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艺术家,问题在于长大成人之后能否继续保持这般灵性。我14岁就能画的象拉斐尔一样,但却要用一辈子时间向孩子学习如何画画。”由此让我领悟到,面对孩子的涂鸦,千万不要自以为是地教她们任何形状,色彩,构图等技巧。那都是成人世界里的标准,对这个阶段的孩子除了阻碍,一无用处。我们能做的,就是保护好这份天真不被打扰。自始至终我唯一告诉沈希夷的就是,当你的画签上了你的名字,它才是你的作品。

    生日画展如期开幕,来的人比预料中的更多,当看到自己的作品被挂到墙上,被人欣赏,孩子开心极了!她想要的画展真的实现了!当努力得到回应,这种快乐一定会让你记忆犹新。我一方面为她高兴,一方面想到著名童话《小王子》里的狐狸曾说过的那句著名的话:“仪式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我们陪伴孩子,绝不应该只是陪在她身边而已。而应当全身心的投入到孩子的世界里,并有意识为孩子的成长营造些特别的仪式感,在她的记忆里埋下爱的种子。这类仪式感,比画作本身要重要的多。



    由于这次生日画展,幼儿园希望沈希夷能代表集体在图书馆办个书画展。这次我跟她商量选一些水墨作品,有字也有画。一年前的展览上虽然也有字,但那时她还不怎么认字,基本就是依样画葫芦。这次我会先跟她讲解要写或画的内容,再进行创作。我们一起翻甲骨文的书,看看文字的起源;在她平日背诵的诗句里找要写的内容;丰子恺、齐白石的画也是不错的临摹对象。无意中想到,在我印象里,中国传统似乎没有儿童画这个说法,大概小孩子的涂鸦除了家里人会欣赏之外也不会有别的观众。因此没什么保留的价值。骆宾王七岁写的咏鹅诗是到今天还在传诵的唐诗而不是儿童诗。诗就是诗,画就是画。画画几乎是每个孩子的天性,只要拿稍加注意就会发现她们把大地、家俱、墙壁当画布,把凡是能画出痕迹的东西当画笔,只要能涂到的地方都可能涂上自己的作品,沾沾自喜。说明这只不过是孩子对于未知世界的探索,跟艺术并无多大关联。之所以容易被混淆,是因为孩子不带任何功利性的挥洒,加上生理阶段笔墨不精确所形成的偶然性造成的,这也是让很多人惊叹为与艺术大师作品面貌相仿佛的根源所在。“天真烂漫是吾师”,大师们成名成家后的加持更加深了儿童涂鸦神话的建立。

    其实我觉得艺术这件事情,无论是画画还是音乐,没有兴趣和天赋都只是纯粹游戏罢了。想要成事一定需要无比艰辛的刻意练习。但是现在市面上来自西方的儿童创意美术却给人们制造了一种假象。似乎每个孩子从他们的培训班里出来都是天才的艺术家。究其本质,和绘画艺术并没有什么直接的关系,只不过是借助于画画这种形式来激发思维、派遣情绪,如此这般就不需要什么天赋的感知力了,只要爱玩敢玩就行。当然其目的也不是为了学习绘画,而是开发大脑。这没啥不好的,只要作为家长的我们有清晰的认知就好了。

    艺术是关乎心灵的,明代思想家李贽说:“夫童心者,真心也。”儿童所拥有的敏锐感知力正是每个艺术家毕生追求的赤子之心。困难在于这种东西往往会随着人长大过程中理性的输入而慢慢减少。我们让孩子从小亲近艺术,把去博物馆美术馆观展,听音乐会,阅读,欣赏美景,品尝美食变成为一种日常习惯,正是为了尽力保有这点难能可贵的感知力,最终让她养成审美,找到自己。

    要知道,天才都是从兴趣里产生的,别总去想做这事有用还是没用。有时候,没有用的东西恰恰是有大用的,就像审美力的养成。所有美丽的事物都该用心呵护。小孩子与生俱来就对外部世界充满好奇,什么都感兴趣,换句话说每个孩子天生都是爱学习的。但功利的教育却往往最容易破坏这种天生的好奇心。这是一个只顾低头赶路,不再抬头看星星的时代。拥有审美力就能让我们把关注点从目的转向过程,而艺术的本质正是创造的过程。如果大家都把自己的人生视为最重要的一部作品,就不会选择潦草的过完此生。而一定会在意自己的每一个言行,时刻表现出最美的自己,让人生这件作品更臻完美,这既是善待自己,也会感染到周边的人。

由于我的个人兴趣使然,沈希夷的成长环境里会很容易接触到琴棋书画笔墨纸砚之类,但并不等于她天生就该喜欢这些我喜欢的东西。只不过所有孩子还有一大特性一定是天生的,那就是模仿。不管你在干什么她都会凑过来,玩手机、炒菜、莳花弄草、拖地、包括写字画画……最近因为看我给她的作品刻章盖章,还对刻印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跟她说你还太小,到小学才能用刻刀,于是就让她先磨磨石头,画画印稿。她开心的不得了。当我把她画在印石上的小象龟刻出来的时候她抢着要盖!说明我们大人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孩子都会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你给她机会,她就会跃跃欲试。你如何期望自己不爱艺术而你的孩子热爱艺术呢?所以与其说管孩子不如管理好我们自己就是最好的教育了。

我总希望尽可能让沈希夷感受美好。哪怕最简单的散步,也试着告诉她一切生命最美好的样子就是它原本的样子,看看花开了有什么颜色,小蝌蚪变成青蛙了吗?树上结的是什么果子?听见布谷鸟在叫吗?那个巨大的马蜂窝还在不在?在审美能力缺失已久的教育大环境下,宁可慢一点,我想要告诉我的孩子天籁之美,于是就带她常常亲近自然;告诉她书法之美,就多看看展讲讲汉字的故事;告诉她古琴之美,就放张郑云飞老师的《高山》当作背景音乐;告诉她诗词之美,一起读读背背《千秋好诗词》;还想告诉她生命之美,《护生画集》里图配诗的形式最适合不过了。

诸如此类的美好还有很多很多,让它们润物细无声地充盈在每一天的日常生活里,浸润孩子也滋养着自己。我坚信充满美的心灵一定容不下丑。我希望在沈希夷生命的每一天都优雅从容,处事得体,积极乐观,待人友善。等她长大成人之后,一定会发现审美是唯一只能靠自己独立判断的一种能力。当孩子小的时候她是如此依赖大人,我们就有责任多给她输入一些美的记忆,尽量多创造有助审美的场域。不仅是指物理的空间,还包括我们的言行。懂得和颜悦色的美你就会知道大吼大叫不可能教育出沉静的孩子,等待花开的过程必须从自己的耐心开始。

    还记得去年我们去四明山学围棋,最大的收获就是江铸久老师在第一课告诉大家的一条纪律:“我们做任何事情首先不能影响自已,其次不能打扰到别人。”你发现没有,只要课堂上有人不遵守纪律,他的行为一定是“不美的”。如果我们把追求美作为教育甚至生活的常态,我想这就是蔡元培所说的可以代替宗教的“美育”了吧!“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当你有了对美的感知能力,你一定会发现生活中的美好无处不在。只要保持住孩子的好奇心和感知力,表达力从学会到擅长再到喜欢继而热爱就顺理成章了。

记得有一句话说“只有快乐的过程才能够抵达快乐的目的地,如果过程中不开心,改变路程最好的方法就是改变目的地。”其实就艺术教育而言,也同时包含审美感知和表达技法两部分。你的所有心得和见识,都一定会完整真实的呈现在你的作品里。不管是小孩子还是成年人。因此,我们只需要尽可能和孩子一起去感知生活和大自然中形形色色的美,包括景物、声音、气息、色彩、语言、文字、味道、光阴等等包罗万象的细节。孩子往往比大人更加敏锐,于是反过来又为我们开启了新的视角,让我们看到了那么多被忽略的细节。虽然她的表达是如此稚嫩,但带给我们的感动却丝毫不少。这恰恰说明美的感知一定是先于表现的。而通常的艺术教育的重点却往往着重于表现技巧的培养,而忽略了感知。

沈希夷的幼儿园处于南宋皇城遗址核心区,景物很有特点。这次她书画展的作品中,有一组《六一十景》就是我让沈希夷当导游带着我去她的幼儿园走了一趟,记下十处景致专门创作而成了十幅画,分别为:“梵天余韵,双幢夕照,晴窗蕉影,古井涌泉,红旗映日,绿荫秋千,碧水金鳞,幽廊闻莺,松谷涤尘,蒙童百工。”绝对不要轻视孩子,我们有责任帮助孩子把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做些美的引导。有意识的引导她寻觅身边,例如自己幼儿园里那么多跟别处不一样的景物,培养她发现美观察美的眼睛。我觉得这应该就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美学启蒙吧。审美力不仅关乎艺术关乎品位,实质是一个人独立思考的能力,分辨是非的能力。只有拥有了对美丑善恶的感知,你才知道自己要什么不要什么,才会有当社会对你的期望跟你的梦想冲突时依旧坚持的勇气。谢谢女儿沈希夷的到来,让我又可以重新再长大一次,感受生命的神奇。我也愿意跟你分享曾经感动过我的种种美好,和你一起追寻更好的自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