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卞之琳(1910-2000),祖籍江苏溧水,曾用笔名季陵,文学评论家、诗人、·翻译家。1929年就读于北京大学英文系,1930年开始写诗。1936年与李广田、何其芳一起出版诗合集《汉园集》,被誉为“汉园三诗人”,也是公认的新月派代表诗人,著有诗集《雕虫纪历》等。 《断章》是“新月派”诗人卞之琳的代表作品。是作者抽出长诗的一节,独立成章,诗含蓄蕴藉,语言朴素、平实,富有哲理与人生智慧,体现了诗人的美学态度与追求。这是一首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文字简短而意蕴丰富的著名的朦胧诗。 我们先看作者关于这首诗的说法。卞之琳曾说: “这是抒情诗,是以超然而珍惜的感情,写一刹那的意境。我当时爱想世间人物、事物的息息相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人(‘你’)可以看风景,也可能自觉不自觉点缀了风景;人(‘你’)可以见明月装饰了自己的窗子,也可能自觉不自觉地成了别人梦境的装饰。”他又说:“我的意思是着重在相对上。”可见诗人主要希望表现一种相对关系,因而创作了此诗。 《断章》是一帧出名的小风景,意境优美,寓意令人寻味,回思不尽。这世界纷繁复杂,认真思索,每一个人并非孤独。相反,人们似乎在表象上漠不相关,而实际上常常会显示出相互间的依存。 《断章》由两组具体物象构成的图景中主客位置的调换,隐藏了诗人关于人生、事物、社会等存在的相对关联关系的普遍性哲学的思考。在诗人看来,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与其它事物相对关联而存在的。事物相对关联与运动的变化是永恒的规律。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你”便是诗人确定的主体,你的视角里出现的客体即是“风景”; “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你和你看到的风景,成了主体楼上看风景人眼里的风景,你由主体转换为客体;“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明月”“为你”而存在,“你”亦是客体;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无疑你又成了装饰别人的梦的主体。 如果说诗的前两节中看风景的人从些许孤独中因眼中风景而生出一丝喜悦的话,那么在后两节中无论是窗前明月还是你进入别人的梦中,甚至梦中的别人都显示出从喜悦到孤独的体验。显然,这种孤独和喜悦相互因风景转换而变化。虽然这种情绪是复杂的,但它依然是相对的。因为我们会从中领悟出现实人生总是息息相关、互为依存的,因而人生也是值得欣慰的。 《断章》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在于给人一种很强的美感。诗人创造了象征性的优美的画面,使自然美与哲理美达到和谐统一。画中的人物、桥头、楼上、风景、明月、以及想象中的梦境,自然构成了一种象征暗示境界,表达了他理性的思考,即超越诗人情感的诗的经验:在宇宙万物乃至整个人生历程中,一切都是相对的,又都是互相关联的。人们感情结合的瞬时或许成为另一种永恒,尽管在常态中孤独不变,而内心的喜悦直到永远。 这世上万物之外,只有你我他。如果我们明白了这番道理,就不必去计较眼前的是是非非和一时的得失哀乐,从而让人生获得更多的自由,实现更多的超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