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分魏蜀吴时期,曹操和刘备都从没有一兵一卒的情况下发展起来,而早期那些汉朝的公侯军阀---袁绍、袁术、公孙瓒、刘表、刘璋等人,虽然蒙受了祖上的基业,却也正因为如此,缺少见识,最后落得了令人唏嘘的失败下场。而能够依靠守候祖先基业立足到最后的人,最终只有孙权自己。不得不说,老孙一家在东汉末年,做事是非常杰出的: 其父孙坚时期虽然已经有自立门户的基础,对于汉朝威严和顶头的上司袁术依然毕恭毕敬;孙策的时候虽然已经开始单独经营江南地区,却依然能够冷静施展抱负,《三国志》记录“汉以策远修职贡”,意思是孙策虽然距离很远,却尊敬汉朝;而孙权时期,虽然在赤壁之战痛击曹操,前期大部分时间却都在接受曹操的册封,并且给中原王朝进贡,低调务实。 三人中以孙权尤为英雄了得,在曹操南下赤壁的时候他果断发起反抗,可以说三分天下根本上是孙权一念之间决定的;《三国志》中还描写了孙权亲射虎的情形,他还历史性的提出了“盖君子之于武备,不可以已”的国防哲学,类似于今日的“忘战必危”;建安十八年,曹操亲自率兵讨伐东吴,被孙权三言两语征服,曹操感慨“生子当如孙仲谋”,孙权乘坐战船视察水军,船的一侧被曹军射满了箭矢,眼看失去平衡要侧翻,孙权下令调转船身,让让曹军射另一面,最后稳定了船身,其冷静可见一斑,估计这也是罗贯中“草船借箭”灵感的最初来源。 孙权既然如此厉害,最后吴国为什么还成为了输家,被司马氏所灭呢?不得不说,一个人的力量始终是有限的,曹操、刘备和孙权能够比袁绍、刘表等人更优秀,除了他们自身更优秀之外,所发掘的优秀人才也是至关重要的。而孙权的吴国之所以灭亡,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孙权用错了三个人: 周瑜 周瑜在建安十三年的赤壁之战中的表现无疑是史诗级别的,其军事天才在历史上无与伦比。但是随后周瑜在战略上表现出来的行为却为吴国最终的灭亡奠定了基础,他一边不断的试图将荆州从刘备手中夺回来,一边与北方的曹仁互相攻伐。裴松之在为《三国志庞统传》的注释中提到一段刘备问庞统的对话“卿为周公瑾功曹,孤到吴,闻此人密有白事,劝仲谋相留,有之乎?”庞统回答“有之”。刘备说“孤时危急,当有所求,不得不往,殆不免周瑜之手。”刘备还说,诸葛亮劝自己不要去,刘备认为为了和孙权共同对付曹操,不得不去。 由此可见,周瑜扣押甚至杀掉刘备的计谋很浅显,刘备前往东吴并不是他不清楚周瑜的想法,而是为了吴国和蜀国共同的利益考虑,所以才前往东吴。而周瑜当时不仅弄个孙尚香恶心刘备,随后还要杀掉刘备。试想如果刘备死了,难道荆州就属于孙权了吗?恐怕关羽、张飞、诸葛更要帮助曹操灭吴。 作为东吴的第一代大都督,周瑜给吴国定下的基调就是非理智的,在曹魏没有得到彻底削弱之前,与蜀国反目成仇本是取死之道,此后吴国和蜀国之所以长期被魏国压制,最终携手灭国,与周瑜最初留下的战略缺失有很大的关系。 吕蒙 《三国志》中吕蒙这个人是非常善于说谎的,进攻零陵的时候,找人去欺骗零陵太守郝普,说刘备在汉中被夏侯渊包围,马上就不行了,导致郝普投降。而吕蒙这种自欺欺人的想法也用到了孙权身上,鲁肃死后,孙权本身虽然很想取得荆州,却并没有发兵的想法,正是吕蒙献计,告诉孙权“吴国自身的军事实力足以抵御曹操”、“刘备君臣等我们死后马上就会攻打东吴”、“杀掉关羽,夺取整条长江,就可以立于不败之地”。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孙权算是中了吕蒙奸计了。最后刘备大军讨伐,孙权不得不低声下气的向曹丕称臣,而曹丕借机要求让孙权把儿子送到洛阳当人质,而且还在边境上开始囤兵,给孙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这个时候,吕蒙居然病死了。无论是阴谋论里孙权所杀,还是真正的病死,吕蒙所作所为都不能不说是亡国之道。不仅加速了吴国的灭亡,蜀国原本很有机会跟曹操鱼死网破,这下彻底失去了机会。 吕蒙死后,孙权评价“图取关羽,胜于子敬”,认为吕蒙比鲁肃强。合肥之战吕蒙辅佐下的孙权,十万大军被张辽7000人所破,而吴国史书上认为吕蒙护驾有功,可见这个早年识字不多的吕蒙,把孙权忽悠成什么样子了。 也并不是周瑜、吕蒙不够优秀,而是孙权在取舍之间没有很好地区分属下的良言和庸招。 孙亮 孙亮是孙权废长立幼设下的太子,继位的时候只有十岁。这一决定导致了吴国权臣辈出,诸葛恪、孙峻互相残杀,最后国家权力掌握到了孙峻弟弟孙綝的手中。孙亮15岁亲政,16岁就被孙綝所废。随后东吴的自相残杀愈演愈烈,终于迎来了亡国。 在孙亮担任东吴皇帝的这段时间里,魏国发生了一件大事---司马懿杀曹爽,魏国实力派夏侯氏、曹氏纷纷逃命、反叛或者被诛杀。其中右将军(国防部长)夏侯霸即夏侯渊之子,逃亡蜀国,而魏国征东大将军诸葛诞带领大批兵马和属地投靠吴国,还把自己的儿子送到了吴国当人质。 然而这个时候的东吴,如果能够有一个稳定的政权,存在很大的机会直接收拢曹氏余部,打着为保护曹操宗室的名义击溃魏国。然而此时的东吴内乱比魏国还要严重,错失了重要机会,而这一切的源头都在于孙权废长立幼。天下大乱,却让一个娃娃执掌国家,算是孙权最大败笔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