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是中医临床中常用的一味药材,后世多用来补肺脾之气,并且用来升举胸中的大气,所谓宗气是也,如补中益气汤,益气聪明汤,这是后世医家一贯的用药风格。但是黄芪的功效不仅仅局限于此。黄芪还可有托毒外出,止汗,利小便等等多种功效。 中国最早的中药学书籍《神农本草经》记载:黄芪味甘,微温。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痢;五痔鼠瘘;补虚小儿百病。一名戴糁。生山谷。由此可见《神农本草经》认为黄芪主要用来治疗外科的疮痈肿毒。那么黄芪在临床上究竟有什么样的作用呢?让我们先从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中一探究竟,研究一下医圣张仲景是如何应用黄芪。 张仲景运用黄芪的方剂有黄芪桂枝五物汤,防己黄芪汤,防己茯苓汤,桂枝加黄芪汤,芪芍桂酒汤,黄芪建中汤几个方剂。从运用的症状来讲,主要涉及三个,分别是肿,痹,虚。不管是防己黄芪汤的风水,风湿,汗出恶风,还是防己茯苓汤的皮水,水在皮肤中,四肢聂聂动,亦或是芪芍桂酒汤治疗的黄汗如水肿,桂枝加黄芪汤治疗的黄汗,黄疸如肿状,都说明了黄芪可以走表,行肌表之水湿之气,进而利水、利湿。 黄芪可以逐痹,痹者不通也。《金匮要略》中载: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症形体不仁。不仁者麻木无知觉,当用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这是由于肌表的阳气不足,不能行营气,导致血液运行不到肌表,因此会感觉肌肤不仁。桂枝汤调和营卫,温性经脉气血,黄芪桂枝五物汤为桂枝汤去甘草加黄芪,去掉守中的甘草,加上走表逐痹的黄芪,使整个方子变为调和气血,通畅营卫的方剂。由此可见仲景选药之精当加减之合理。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使用的补阳还五汤便是重用黄芪四两为君药,用于治疗中风后期的麻木不仁,亦是应用了黄芪走表逐痹的功效。 黄芪亦用于补虚,但此时应当小剂量使用黄芪,如黄芪建中汤用于治疗虚劳里急,诸不足之症,治疗五脏虚损。后世的补中益气汤治疗气虚诸症,黄芪的剂量亦在一二钱,不似现代动辄两记。量大反而起不到补气的作用。 以上三种是张仲景对于黄芪的使用方法,黄芪没有变,只是剂量稍作调整,使整个药物的功效发生了根本性的不同。至于托毒外出,张仲景倒无明显示范。后世的透脓散,托里消毒散,托里十补散等均以黄芪来托里消毒。 由此可见黄芪主要作用与表皮,能够消除表面的疮痈肿毒,止皮肤的汗出,消除皮肤的麻木不仁,利皮肤的水肿,湿浊。把黄芪限定为一个补气药实在是大大缩小了黄芪的功用,可以说把握好黄芪的使用方法,可以治疗许多的疾病。#青云计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