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文言文实词虚词,你都掌握了吗? 不少同学期末考都结束了,大家一定发现了自己在语文学习中的一些问题,接下来一定要做好查漏补缺。如果下面的这些文言文实词虚词还不会,那你要抓紧了。 一、文言文实词 古汉语实词主要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 (一)古今异义 在文言文中,有些古今相同时词,由于演变的结果,词的含义表现出以下几种差异: ①词义扩大。如“江”和“河”古时专指长江与黄河,现在泛指江河。 ②词义缩小。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妻子指的是妻子和儿子,现在专指男子的配偶。 ③词义转移。如“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鄙”古义指低微而鄙俗〈即地位低见识浅),而现在是品德恶劣、不道德的意思。 ④词义交叉。如“怜”,古今意义都有怜悯的意思,但“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 楚人怜之”中的“怜”解释为爱怜比较适合文意。 (二)词类活用 文言文中,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某些实词临时改变它原来所属词类的意义和功能,当成另一类词使用,这种现象叫“词类活用”。词类活用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①名词活用为动词 如“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中的“域”意思是限制。 ②名词作状语 如“箕畚运于渤海之尾”中的“箕畚”指用箕畚(装土石),表示运输的工具。 ③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如:“此皆善良”中的“善良”指善良、诚良的人。 ④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如:“亲贤臣,远小人”中的“亲”“远”意为亲近,疏远。 ⑤动词活用为名词 如:“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中的“出”“入”意为出产的东西,收入的东西。 ⑥意动用法 某些名词、形容词带了宾语,语意含有“以……为……”,“认为…… 是……” A:名词的意动,主观上认为宾语是什么 例:父利其然也。利:原为名词,现做意动动词,可译为“认为这样是有利的' B:形容词的意动,主观上认为宾语具有某种特征、特点。 例:不耻下问(认为…是耻辱) ⑦使动用法 A:动词的使动用法。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使…恼怒) B: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无案牍之劳形(使…劳累) (三)一词多义 古汉语绝大多数是一字一词,因此一词多义实际上主要是一字多义。所谓多义,即既有本义又有引申义,比喻义等。理解一词多义要了解学习它们在古汉语中的多种意义,并要在具体语境中辨别确定其含义。 初中常见文言实词集录 安 形容词,安定的、安逸的。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形容词,安稳的、稳定的。风雨不动安如山 疑问代词,怎么。安得广厦千万间 把 动词,拿、持。把酒话桑麻把酒临风 形容词,白色的。 比 动词,挨着对着。天涯若比邻 动词,比作。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动词,相比。曹操比于袁绍 兵 名词,士兵军队。可汗大点兵 名词,兵器武器。兵革非不尖利也 池 名词,古代护城河。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名词,水池。墨池记 出 动词,出现、露出。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动词,出去、出来。不复出焉 动词,拿出。皆出酒食 动词,产生。江山代有才人出 处 名词,地方。几处早莺争暖树 名词,时候时间。乡书何处达 动词,处在。处江湖之远 次 名词,层次。不可计其层次矣 动词,编次、编排。陈胜、吴广皆次当行 动词,驻扎、停留。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丛 动词,跟从,跟随。择其善者而从之 动词,依从。 形容词,从前的,以前的。来从楚国游。 形容词,从容。 道 动词,说。不足为外人道也 名词,道路。古道西风瘦马 名词,道德。伐无道,诛暴秦 名词,规则正确的方法。以谘诹善道 名词,学问。即加冠,益幕圣贤之道 名词,道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得 动词,得到。既出,得其船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动词,达到。 动词,能够,可以。余因得遍观群书 动词,通“德”,感激。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发 名词,头发。可怜白发生 动词,出发。朝发白帝,暮至江陵 动词,发出。野芳发而幽香 动词,征发、征派。发闾左谪戍鱼阳 负 动词,背负。负者歌于途 动词,依靠,依附。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感 动词,感动。帝感其诚 动词,伤感。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动词,感慨。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臣不胜受恩感激 观 名词,景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动词,观看,观赏。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动词,阅读。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以上这些实词只是给大家开了个头,大家在复习时,要学会分类整理,完善自己的文言文实词词汇库。 二、文言虚词 文言虚词是指文言文中那些没有明确实在意义,而偏重于语法意义的一类词。它的基本作用是帮助实词构成句子,表达一定的意思,初中阶段要求熟悉掌握“之、以、而、其、于、者、乃、夫、且、然、盖、则、焉”13个文言虚词的基本用法。其中“之、以、而、其、于”应重点掌握。在学习和掌握文言虚词时,首先根据它在句中位置,弄清在句中充当什么成分,再根据特定的语言环境,词语间的相互关系,确定它的词性,辨别它的意义。 初中常见文言虚词集录 之 代词,代前面出现的人、事、物。如:渔人甚异么愿陛下亲之信之 助词,用在主谓之间,无意义。两狼之并趋如故 结构助词,“的”。忘路之远近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 复指代词,译为“这样的,那样的”。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动词,译为“到”。辍耕之陇上 寡助之至 多助之至 音节助词,无实际意义,可不译。怅恨久之 久之,目似瞑 提前的标志。孔子云“何陋之有?” 于 介绍与动作发生相关的时间地点,“在”“到”。其一犬坐于前 介绍行为动作所涉及的对象,可译为“向”“给”“对。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介绍比较的对象,可不译。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以 介绍动作行为所使用的工具、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用” 。以刀劈狼首 介绍行为动作的对象,可译为“把”。屠惧,投以骨 咨臣以当世之事 介绍行为动作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起点时间,可译为“从”。 介绍行为动作发生的根据,可译为“根据”。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表目的,可译为“来”“用来”“以便'。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河曲智叟无以应 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属予作文以记之 表原因,可译为“由于”“因为”。扶苏以数谏故 表结果,可译为“以致”。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以伤先帝之明 表连接,可译为“而”。或不译手自笔录,计日以还焉 焉 语气词用在句尾,表直陈的语气,相当于“呢”“了”,也可不译。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用在句尾,表疑问语气,相当于“呢”。万钟于我何加焉?又何间焉? 兼词,相当于“于之”,其中于为介词,之为代词,可译为“在这里”“从这里”。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夫大国,难测焉,惧有伏焉 代词,用在动词后做宾语,相当于“之”,可译为与之相当的词语 疑问代词,“哪里”“怎么”。且焉置土石 为 介绍与行为动作发生相关联的对象,可译为'替”“给”等。尚思为国戍轮台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为天下唱 不足为外人道也 介绍行为动作发生的原因或目的,可译为“为了”“因为”等。愿为市鞍马 为宫室之美 为报倾城随太守 介绍动作的主动者,译为“被”。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士卒多为用者 连词,表因果关系,“因为”。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语尾助词,无意义。夫子何命焉为所 所 特殊代词,它不能单独做句子成分,必须和别的词组成所字短语,才能做句子成分,“所”字经常位于动词前和动词组成“所”字短语,所字指代的是受它后面的动词支配的人、事、物。这种短语是名词性的,在句子里一般做主语、宾语、谓语、定语。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所思所忆都是所字短语,即想的人、事、物,做宾语 问所从来,具答之。所从来,即来的地方,做宾语 “所以”,这是“所”字短语后来慢慢发展成的,“以”是介词,表示方法、手段或原因。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然 代词,常用来指代上文所说的情况,含有“这样”的意思,常常充当谓语,也可单独成句,偶尔还做状语。虽然,受地于先王 由代词演化来做词尾,常常附在动词、副词、象声词、形容词等后面,一起充当谓语或状语,以模拟声响或描绘事物、动作、状态、可译为“……的样子”,或不译。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杂然相许 连词表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然足下卜之鬼乎?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连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然后”“然后才”,表示承接。人恒过,然后能改 “然则”相当于现代汉语“既然这样,那么”。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然而”相当于现代汉语“虽然这样,可是”,表转折。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 其 代词,通常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有时在句子里做定语。代人,可译为“他的”“她的”;代事、代物,可译为“它的”。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既出,得其船 如果“其”后面跟的是代词,那么“其”就译为“其中的”,做定语。其一犬坐于前 特殊指代,第一人称代词。蹲其身,使与台齐 加强语气。其如土石何? 乃 表前后两件事在情理上顺承,时间上一前一后,可译为“于是就”“于是才”“终于”。陈胜、吴广乃谋曰 乃行卜 乃悟前狼假寐 表条件关系,前一分句提出的条件,后一分句说明了这种条件的结果。弗胜,守臣死,乃入据陈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 表示对事物或事情的确认,可译为“是”“实在是”“本来是”等。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表出乎意料之外,可译为“竟然”。 闻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夫 指示代词,念fú,表远指,相当于“彼”,可译为“那”“那个”。予观夫巴陵胜状 用于句尾表感叹,相当于“啊”。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用于句首,表示将要发表议论,用来引出议论。夫战,勇气也 夫环而攻之 而 表顺接,可译为“然后”“就”。温故而知新 聚室而谋曰 表转折,可译为“却”“可是”。人不知而不慍 环而攻之显不胜 表并列,可译为“并且”。或不译,黑质而白章 蔚然而深秀者,琅讶也 表修饰,可译为“地”。或不译默而识之 恂恂而起。 |
|
来自: 昵称32901809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