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悲观哲学(六)——性驱力一

 零壹贰012 2019-02-02

人类起源于虚无,在没有清楚的认识虚无之前,人类对于人性的认识是先天不足的;同时在虚无认识上的缺失,使得人性体系的运转存在着很多系统误差。为了解决以上问题,人类需要对虚无和人性之间的关系确立一个框架:虚无是一种在世存在,可它又不具有人类在世生存的条件;人类的在世存在是通过对自然取得一定意义上的胜利而确立起来的,人性就是胜利之所得。人性是随机的、无指向性的;欲望虽由人性产生,但人性又无法直接为欲望提供持续的动力。这使得人性与欲望之间存在着一个二者都不能直接介入的空间。面对这样的事实,人类需要处理两个事情:一是完善人性体系缩小人性与欲望之间的真空区域。但这需要建立在对虚无认识的基础之上;二是人性需要转化出一个使者,帮助自己给欲望传达指令、提供动力,这个使者就是性驱力。

人们的对性驱力的认识大概要分为这样三个层面:性作为在世存在的意义;性作为欲望而存在;性是一种内在的驱动力量。性是在这三个层面上同时起作用的,而且在三个层面上分别和三个不同层面上的欲望相结合,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就构成了性可以作为驱力的内在根源。本文将讨论的是对性的第一层面认识——性作为在世存在的意义。

一、性是什么?

当我们打开一个产品的说明书,我们会看到上面写着关于产品的很多信息。所有的产品都会有一些相同的信息类型,比如说生产厂家、产品编号等等。有些信息会因为产品的不同而不尽相同:如果是食品,说明书上会有保质期、贮藏方法等;如果是电器,说明书上会有电路图、操作步骤、故障排除说明、安全指示等。说明书上的每一个信息都是为了告诉你这件产品“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这每一条信息都可以称为该产品的一个“性”,讨论到这里性成了一个伴随着主体而存在的在世存在。虽是在世存在,可是这些性都是散的,而且还不具有完全的区分作用。比如,告诉你一个生产厂家和一个生产日期,我们不能具体知道这是个什么产品。我们需要更多的性来帮助我们最终确定某一个产品。或者说只有把说明书上的所有信息整合起来,我们才能和一个具体的产品联系起来。这个说明书就是人性,它里面可以装着各种各样的信息——性。此时,人性这个“说明书”就可以准确的告诉我们这个“产品”(也就是人)是谁。

有了产品,有了说明书,我们自然会问下一个问题,这些东西从哪里来?显然产品不能自己写说明书,也不可能因为说明书表述出了产品信息,产品就成为了一个存在。产品和说明书的背后一定有一个和它们不同质的存在,也就是制造者。制造者可以将这个世界的很多原材料通过必要的方法和设备加工成产品,并写出说明书。虚无就是人类的制造者,所以虚无肯定为人类这个产品写出了说明书,这个说明书就是无常性存在。可是我们人类把这个说明书给弄丢了,无常性存在一直都在我们周围,但我们就是找不到它。离开了说明书的产品不可能将产品的性能运用到极致,这就是人类的困境之所在。可人类毕竟是个智能产品,于是人类就在找不到说明书的情况下自我运行起来。在长期的运行过程中,人类写出了自己的说明书——人性。

二、性的存在

一份说明书中会有很多产品的信息,但大致可以分为这么几类:生产商信息、产品本身的信息、其他在统一标准要求下说明的信息。所以人性这个说明书也有这么几类信息:生产商信息——父母遗传给我们的信息(先天性)、产品本身的信息——我们自己产生的信息(后天性)、其他信息——既包括我们在世的意义,也包括别人对我们的评价,最重要的是人性和性本身的边界(虚无性)。

(一)先天性

抛开人类起源的问题,我们每一个人的先天性都起源于两性,这是所有“性”中最原始、最自然的一种。两性或者说是男女之性决定了我们的存在,它为我们自己的人性说明书的形成提供了那张“纸”。

男女之性在自发的欲望层面对应的是生殖的欲望,它包括以下三个要点:一是它们二者的结合与相互作用构成了一代一代繁衍的动力,男女之性对我们人性上的影响是以遗传的形式实现的,也就构成我们人性之自然属性的来源。二是它们二者之间不存在绝对意义上的对应关系,这一点为以后的两性关系之演变埋下了种子。三是虽然在这一层面人具有思考的欲望,但如果生殖欲望没有进一步扩展的话,思考依旧不会发生作用。到这里,我们的人性说明书还只是一张纸,这张纸的大小、材质等都还没有定性,它只是说明我们的人性之形成拥有了一个二维的空间。

紧接着生殖欲望首先开始扩展,人类对“生”的质量提出了要求。这一扩展需要男女之性和生殖欲望开始产生一种模糊对应的关系,随后情感出现萌芽。到这里,男女之性才具有了我们今天所熟悉的意义。到这里,我们的人性说明书才在纸质和尺寸方面有了模糊的规定。同时其他欲望也在这一阶段开始扩展,它们一同构成了人类对这个世界最初的、成体系的认识,人类在这一刻成为了原初之我。由原初之我慢慢有了人性的萌芽,于是我们人性说明书上也从这一刻开始有了些模模糊糊的内容。

但这一美好的阶段并没有持续太长时间,没过多久人性就随着欲望的第三次扩展而开始膨胀。整个场景就是我们所谓的人生百态,在这个大场景里欲望肆意膨胀,欲望与实现的手段和模式以及关系随意嫁接,虽然出现了很多好东西,但其实坏东西要更多。男女之性在与生殖欲望结合的同时还与其他本不该结合的因素相勾连,使人尽关系变的复杂,也使人们的视线从真实的问题转移到了一个个理不清的表象。本来我们人性说明书的纸质以及尺寸都是规定好的,但到这里纸质和尺寸开始出现了“山寨和盗版”。当我们研究人类繁衍的历史,说起早期人类的繁衍,我们会很自然的把它当做一个阶段来看待,这一阶段中除了男女之性我们很少将之附加其他的要素。但是当我们现在谈论某一对男女的两性问题,这其中加入的理解和认识就会变的多样化,几乎可以完全脱离男女之性问题本身。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双方的,如今有时候男女的结合已不再仅仅和欲望、情感产生对应关系,性由一种信息变为一个工具;另外,我们的人性都在膨胀甚至扭曲,对待一件事情我们会像做饭一样由着性子随意向里加作料以调出自己喜欢的口味,到这里我们的人性说明书的盗版问题已从单纯的盗版纸质和尺寸发展到了盗版内容。同时,就以上问题单从性的在世存在意义是没办法解释的,它还需要性的其他两个层面的内容加以说明。对于这一点,我们会在之后的文章内进一步表述。

(二)后天性

当讨论到后天性时情况就变的复杂起来,人们的后天性需要分别与欲望的三个层面进行对接,他们之间的关系合起来构成了人性的轮廓。这需要分为以下几个点。

1.我们在刚出生时,一切欲望都处于第一层面。此时男女之性对于我们的意义是我们成为在世存在的条件并具有上一代人的遗传信息,同时男女之性赋予我们男性或者女性。随后我们其他方面的性都会被动的由父母所影响,我们会去听、去看、去感受。听父母的声音、看家中的陈设、看别人在我们面前的表象、感受冷暖等等。

当我们长大一些,开始能够自主的做一些事情的时候,我们的行为最开始就是在模仿之前阶段我们所听、所看到的东西以及所感受到的东西。这一过程,我们会第一次收到父母对我们行为的反馈,可以还不不可以、危险还是不危险之类。此时我们人性说明书上写的内容就是父母对我们反馈的内容以及语言表达出来的态度。随着我们的年龄继续增大,我们开始观察父母的行为,从这一刻起父母的人性开始在我们的说明书上刻下烙印,这一烙印是我们今后人性产生并最终确立的土壤。当我们的欲望扩展到第二和第三层面的时候,我们对欲望和关系的嫁接也就是在这样的土壤中进行的。至此,上一代遗传给我们的信息由最初的男女之性的意义扩展到我们的自为。

高中生所处的年龄阶段恰好是欲望扩展到第三层面的初期,因此高中生对欲望和关系的嫁接蓝本都是取自父母。既然是第三层面,那么高中生的思考欲望也是在不断实现的过程中的,这造成了高中生的认知与父母的认知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差异。以上就是原生家庭与我们之间的关系框架,对于原生家庭的叙述将在后面的文章中讨论。

2.一个人真正的成长始于离开(心理上或行为上)原生家庭,这一时期我们对新东西的认识和渴望超过以往任何一个阶段,对这些新东西的摄取改变着我们从内到外的性,这之后我们的人性说明书才有了清晰的条目和每一条目下准确的内容。

在这一阶段,我们欲望的第一层面中依旧是生殖的欲望最为强烈。我们开始自主的探索男女之性,甚至会为这一欲望的实现做出很多探索和尝试。在初期的探索和尝试之后,随着思考欲望的进行,我们开始自主的将欲望和关系按照我们的意愿进行嫁接。我们的欲望开始和我们的各层面的性进行糅合,最终成为我们人性说明书上某一条目下的内容。

中学生的“恋爱”其中的一个动机就是对男女之性的探索,在这一过程中孩子和家长、教师之间会发生冲突,实际上是当期的欲望和现实的冲突。由于冲突的存在,中学生的“恋爱”大多会戛然而止。但是大学生的恋爱会将这一过程继续下去,使之最终形成自己人性中的元素。

3.我们成长的很多阶段中人性都是有可能被修饰的,如果我们在那时候对人性不加修饰,在我们成立自己的家庭那一刻,特别是我们有了自己的下一代那一刻,我们的人性说明书就最终定稿了。我们人性的最终“定稿”恰好是一个周期,即我们出生到我们有了自己的下一代。在这一周期中我们恰好把人性需要经历的一切阶段(除了死亡)几乎都经历过了,我们的人性和性就在这一周期结束的时候,最终稳定下来。

在我们的人性“定稿”之后,我们的思考仅仅是对之前经历的梳理和总结。如果可以发现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并加以阐明进而形成具有预示作用的认识,这就是所谓人生的大智慧。但如果我们梳理的没那么有效率,我们就会浑浑噩噩的了此一生。这其中的性是固定不变的,只是认识上的差异导致了最终不同的生活状态。

(三)虚无性

先天性和后天性可以帮助我们最终确立人性,整个过程已如上所述。我们的性虽然在人性说明书的框架里,但性本身的外延是模糊的,它可以和任意的情景、欲望结合。从这一角度来看,性的在世存在意义似乎只取得了存在的意义但又不唯一,这其中的原因就来自虚无性的存在。

在生活中,我们总是能遇到众口难调的情况。无论我们自己将欲望和性协调到如何优化的程度,我们依然会听到不一样的声音。对于这样的差异,我们若以内在为准就会慢慢的将自己与外界隔绝;以外界为准就会在人生百态的大厦内迷失自我。造成这样状况的原因很多人多习以为常的认为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可这其中的深层原因就是我们对虚无性认识的缺失。

人们对一个在世存在的认识是无止境的,我们将对在世存在取得新认识之后依然存在着未知的状态称为虚无性。但是这里需要明确的是在世存在的虚无性并不意味着在世存在的尽头是空的,虚无的内在是更高维度的在世存在。这一点就决定了我们在虚无面前不能任由自己的性子往里面添加“作料”。一件产品被生产出来之后,一定需要进一步改进和调整之后再生产第二代产品。比如手机现在的功能很完备,对于未来即将出现的功能我们能不能按照自己的理解加以推演?其实是可以的,它只是人们思考的欲望需要实现而已。但我们现在的问题是,当我们按照自己的喜好将手机的功能推演完之后,我们却认为现在手机具有的现实中的功能是不存在的。这就导致了我们对虚无性的认识发生扭曲。

这一扭曲存在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的欲望和性从本质上来说和虚无是不一样的,当我们将欲望和性结合去推演虚无的时候,虚无就被我们在现实中进行了扭曲。就相当于我们拿到一个产品,对照着说明书进行操作,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所注意的信息也只是关于产品本身,我们并不能通过这些信息去推知生产者具有什么样的性。因此,虚无性的存在为欲望和性的结合提供了一个模糊的边界,这个边界在哪里我们不知道,但这些边界的连线一定可以带着我们回到原初之我的状态,在那样的状态里欲望和性才达到了最佳结合,也只有在那样的状态下我们才有可能探寻人类的本源——虚无。要想实现欲望和性的最佳结合,我们需要继续讨论性的第二层面作为欲望的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