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本位曲折(intrinsicoid deflection)和本位曲折(intrinsic deflection)均为经典的心电图概念,与室壁激动时间(ventricular activation time,VAT)具有相同含义,至今本位曲折的概念在现代心电图学中仍有重要意义。 [本位曲折的概念] 本位曲折的概念由 Lewis 于1915 年提出,他认为,将心电图的探查电极在开胸后直接放置在心外膜处可直接记录心室除极波,本位曲折是指从心室除极波起始到达峰而突然发生向下转折的时间间期,其代表探查电极下的局部心室壁从心内膜向心外膜的总激动时间。即面对探查电极而来的除极电位形成向上的 V 波。 [类本位曲折的概念] 由 Wilson 提出,其认为,体表心电图的胸前单极导联的探查电极并非直接与心肌接触,故属于半直接导联(semi-direct lead),为了与直接导联记录的本位曲折相区别,该间期又称为胸前导联 R 波顶峰前后曲折。 [室壁激动时间的概念] 与类本位曲折为同义语,是指从 QRS 波起点到 R 波或 R' 波顶点向基线做垂线的交点之间的时间为 VAT。一般只测量 V1 及 V5导联的 VAT(图 1)。V1 导联的 VAT 反映探查电极下的右室壁心肌完全除极所需时间,正常时不超过30ms,而 V5 导联的 VAT 反映了探查电极下的左室壁心肌完全除极所需时间。男性 <50ms,女性 <45ms,VAT 时间延长时,需考虑心肌肥厚、预激综合征及室内传导阻滞等原因引起。 [临床意义] 在心电图史上,VAT 的意义原本十分重要,曾是心电图诊断心室肥厚的标准之一,即正常人 V1 导联的 VAT 延长或 R/S>1时,提示患者存在右心室肥厚,而V5 导联的 VAT 异常时,其 R 波反映左室壁的除极电动力,而 S 波反映右室除极的电位影响,当 V5 导联 VAT 异常时则反映左心室存在肥大。至今 VAT 指标虽已不是心室肥厚的诊断标准,但仍有一定的实用意义。 [现代临床意义] 类本位曲折的概念在现代心电图学中仍有重要意义,例如起源于心室外膜室速的诊断中,其 QRS 波的 VAT 时间明显长于心内膜起源的室速VAT 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