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所有湖南人中,现年86岁的马克俭院士是在贵州大学工作时间最长的一位。 作为一个岳阳人,他这辈子在家乡荣家湾待了不到十年的时间,而在贵州待了60多年。 年少的时候,他曾在贵阳上过三年初中;大学毕业后,他前往贵州工作,一留就是60年。 他从出生开始,一路走来,既是不幸的,又是幸运的。 不幸的是,他3岁的时候,就失去了母亲;幸运的是,他被外婆和舅舅家养大。 不幸的是,他童年的时候,由于战火不断、家园不宁而逃离他乡;幸运的是,他顽强地活了下来。 不幸的是,他读小学、初中的时候,教室外的世界不平静;幸运的是,他上了好中学。 不幸的是,他从小过了不少苦日子;幸运的是,他初中毕业后就当老师教书,有了份工作。 苦的岁月,是穷孩子尝过的滋味之一。 他小时候为了生计,曾到街头当报童,卖过报纸。 为了有书读,他进了有饭吃、免费读的难民儿童教养院接受启蒙教育。 为了改变命运,他当了两年小学教师后,毅然选择继续学习文化知识,考上家乡岳阳的高中。 为了把书念下去,他经常从住处走几十里路到学校,连走几个小时都不嫌累。 不幸的是,他比别人拥有更艰辛的求学历程;幸运的是,他考上了湖大土木系王牌专业。 大学毕业后,他去了贵州,这个他生命中曾经路过并熟悉的地方。 在贵州高校工作几十年,他为自己的事业奋斗了几十年。 困难的时候,别人放弃了,他却一直坚持下来。 在他40多岁时, 他从工民建专业建筑结构课程教师一头扎进了建筑空间结构领域研究。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他相信“勤能补拙”,把工作当成生活,终于在专业上闯出一番天地。 卓有建树的他,在有限的时间内,把一张张纸图纸转化为现实中的一栋栋标志性建筑。 他丰硕的成果,广泛应用在全国各地的城市高楼、桥梁上。 他创新研发的新型空间结构体系在建筑工程界大放异彩。 在混凝土网格式框架墙结构应用中,他突破传统进行大胆革新,创建了运用分层分段浇制石膏和混凝土的新工艺,成功实现工业固体磷废渣资源化,这一成果被媒体誉为“马氏石膏房”。 事业成功的他,很快赢得了业内同行们的充分认可。 先是有南方某高校力邀他去担任系主任,被他以“不愿离开熟悉之地”这类理由婉拒。 后来又是沿海地区某民营企业对他许以高薪意欲“挖走”他,甚至承诺给他“百万年薪外加一栋别墅”的优厚条件聘请他,也被他推却。 按他的原话,在贵州,他熟悉这里而不愿离开,理由是“工资虽少,但干得快活。” 这样一位为贵州建筑工程科技界做了杰出贡献的教授,在2003年却以一票之差落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随后几年,他没有止步,继续前行,再创佳绩,先后发明了“大跨度新型张弦空间桁架结构”、“大跨度短撑杆新型张弦桁架结构”等六种预应力钢网格体系,并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新型大跨度屋盖结构建造中。 荣誉总是厚爱有突出贡献的人,学术皇冠总有一天要戴在科研王者的头上。2007年,他终于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成为新中国成立后贵州省第一位在本省工作的工程院院士。 当选院士后的第二年,他被母校湖大聘为客座教授、博导和双聘院士。 经常来长沙讲学的时候,他站在岳麓山下的千年学府,距离自己的老家岳阳仅有100多公里。 2012年的一天,他随同一个岳阳籍的研究生开车直奔岳阳,不是去岳阳县老家,而是去市区的岳阳市一中,这所他曾经就读的高中。 他们的车开到岳阳后,连岳阳楼都没去,直接赶到母校大门口。 学校大概一般不接受陌生人的来访。 传达室一个门卫见到一辆不明来历的车要开进来,习惯性地有礼貌拦住。 马院士摇下车窗,温和地告诉门卫:他是从这个学校毕业的老校友,想进去看看。 门卫拒绝了他,说是不行。 好在车内的学生赶紧提醒老师亮出证件,马院士这才从包里搜出院士证件给对方查看。 门卫见状,看了一眼就“识货”,匆忙“识相”般去打电话向领导汇报。 没多久功夫,学校的主要领导专程迎过来,一连几声热情喊着“欢迎老校友!” 据马院士后来自己说,第二年也就是2013年是母校校庆110周年,校方特意邀请他去参加庆典。 学有所成,术有专攻,业有大作,马克俭院士无疑是幸运的。 这种幸运,是他自己努力争取到的,也是他自己用聪明才智和时间、汗水创造出来的。 (文:汤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