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倪熊:苏州太平镇,太平老街的历史余脉

 作家荟 2020-11-03

《阅读悦读》2019年2月热文榜(附奖励办法和标准)

图文/倪熊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去的是太平镇,看荻溪仓旧址。进入所谓古镇之后,也不急,漫游四处,东瞅瞅西看看,我知道这地儿不大。据说太平镇历史悠久,早在北宋年间,《吴地记后集》载吴县二十二都,太平即为其中之一。仰伏膏腴的土地,富饶的物产,太平自古享有“鱼米之乡”的美称。

我是之前一年的1993年进的电视台,在广袤的吴中大地上奔波的时候,太平似乎是个被忽略的地方,无论是乡镇经济的发展还是人文地理的传承,都没有值得夸耀之处。虽然每当“太平镇上不太平”新闻事发的时候,也去过不少回,但现在说起来,基本没有什么记忆了。何况这么多年过去了,改天换地的建设依然持续进行,所以当陈老师们说要去那时,我比较积极踊跃。

有人提醒说去太平老街玩,是一定要去参观游览太平古寺的,古寺里终年香火不断,老井中清泉甘甜。去参观游览太平古寺,是一定要去看一看寺庙前宋代的古银杏树的,虬枝纵横的古树冠盖云天,护祐着年代久远的太平禅寺和老井。相传这棵古银杏是南宋王皋王太尉的二儿子王铎当年亲手种植的,到现在已经有800多年历史了,王皋是南宋的高官,后来在此隐居终老。我是因为必经之路打这寺庙后面路过的而没有进去。一个原因是这里是后门,我觉得庙宇高堂之地走后门不太妥。再一个,前阵子北京首都师范大学的吉教授曾经跟我说,如果不是因为信仰,就别随随便便去宗教场所瞎转悠,在人家是虔诚信仰的神圣之所,你无所事事吊拨郎当去游玩不合适。

然后老街东兜西转,误打误撞的一不留神,就闯进了海哥的地盘——修葺一新的王皋故居,和旧时大户人家并无什么太多差别的几进宅院。这类建筑规模在江南古镇可以说是比比皆是,在一些大点稍大点的古镇上甚至都轮不上,但是在太平已经鹤立鸡群凤毛麟角了。

当时并没有太过联想,王氏这姓实在过于庞大。谢教授曾经和我讨论过姓氏这块,小姓还尚有可能比较纯粹的一脉相传,比如他的谢,比如金庸的查;大姓基本就不太确保,几千年风风雨雨分分合合,或者皇家恩宠赐予,或者人多势众威胁到朝权朝政被分拆,或者种种原因隐姓埋名,等等,不一而足。

比如王氏,来路就比较复杂,本来就有姬姓、子姓、妫姓,还有少数民族的改姓,说是东周时期的姬晋为王姓始祖。境外的不说,现有的统计说仅大陆地区王氏人口目前差不多过亿了,是中国人口第二位的大姓,北方的占比比南方高点儿。海哥的地盘就是王皋王太尉的故居,海哥姓王,通常俗话说是500年的亲戚。王皋(公元1081——1156年),三槐堂王氏近祖,官太尉、柱国太傅。出生于广西,父亲是王巩,祖父是工部尚书懿敏公王素,曾祖父是魏国公王旦。

三槐堂王氏始初是北宋王祐,大名莘县人,晚年官拜兵部侍郎。相传,周代宫廷外种槐树三棵,荆棘九株。百官朝见天子之时,三公面对槐树而立,九卿面对荆棘面立。后世便以三槐代指三公一类官职,九棘代指九卿百官。王祐在宅院亲植三棵槐树,借喻显赫族人。后来次子王旦果然当了宰相,孙王素又做了工部尚书。王氏族人遂称这支王氏宗族为三槐王氏,并将宗族祠堂命名为三槐堂。

王祐曾孙王巩文彩出众,与苏轼友善,为之作《三槐堂铭》,从此三槐堂扬名天下,成为王氏子孙后代通用的堂名。王皋的主要功勋在于:北宋,徽、钦二帝被虏后,王皋不同意金人册立的张邦昌为“大楚”皇帝,请求被拘押于金营的徽、钦让太子即位,被金国兵将抓去后不屈不跪;金兵退走后,王皋劝说张邦昌赵家的江山不能失,请出哲宗皇后孟氏出面主政。南宋时期,王皋告知孟太后下诏令康王赵构即位,建议太后停止垂帘听政,启驾扬州。高宗早闻王皋大名,加上护驾有功,封他为殿帅府太尉。

建炎三年即1129年,王皋护送皇上到明州,扈从统制苗传和刘正彦叛乱,劫持皇上。王皋情急之下赶往平江,会同张俊、吕颐浩率军救驾。高宗复位后,以平叛救驾之功将王皋晋升为柱国太傅,准可世代承袭。也就是在这一年王皋护送高宗驻跸平江府时,走过路过不错过,经过益地乡荻扁村即现苏州市相城区太平镇王巷村时,感觉这地儿不错啊,土肥水秀,河道便利,十分适宜人居,是块风水宝地么,于是就将把家安置在荻扁。

随着王氏后人的繁衍发展,其地后称王巷、王家巷,今称旺巷。所以,太平是先有旺巷村,再有太平镇,据说现存的南宋建筑凤凰桥,就是那时建造的。王皋生有三个儿子,长子王易,字吾置,袭授太尉,后移居昆山,被称为东沙支;次子王铎,字吾伍,尚书郎,留在太平,被称为中沙支;三子王胤,官显谟阁直学士,后去无锡,被称为西沙支。王皋很注重家谱的保存和修辞:还专门派儿子王铎拿着《王氏宗谱》去临安岳飞家中请为题词和作跋,岳飞阅后深为感动,挥毫写出《王氏宗谱跋后》和“王氏世宝”的题词。随后的岁月里,王皋后裔建造了王家园林荻溪十景,古镇曾经为繁荣,现在几无痕迹。

海哥是无锡人,跟着父母亲来的苏州,好读古书,比较注重家世渊源的传承,经常在我们一起爬山漫步聊天或者推杯换盏谈人生时,说说历史,也说过他们王氏的事儿,有时因缘际会因为邂逅某个历史后人,会让书上遥远的文字幻化成年轮距离的不再亲切。当我把图片发送给他时,他顺便问我感觉咋样,一不小心,是在和宋朝江山保驾护航功臣后代交往着嗫?我回他说,如此一来,好像岳飞就是隔壁二大爷哩。

现在很别扭的以街道社区作后缀的太平镇,又称太平桥镇,因老街西面的太平桥而得名。东临阳澄湖西湖,南和陆慕镇接壤,西与蠡口、渭塘镇毗邻,北濒盛泽湖,紧连渭塘、湘城镇,因域内川溪纵横,荻芦飘摇,小桥流水,幽雅诱人,又被雅称荻溪。荻溪地理优越,土肥水秀,河道便利,秋来稻谷飘香,盛产鲜美鱼虾,真鱼米之乡矣。

今天的太平古镇,最为风光旖旎景色宜人之处,莫过于老镇西南部的荻溪仓旧址一带,风貌奇特的旧时粮仓矗立在河岸,古色古香的旧宅老街整修了出来。太平桥北浜岸西端依傍着济民塘南的荻溪仓旧址,是始建于明代时候江南储备粮食的社仓。清代时,尽管社仓被移到了娄门内,名字却没改,仍叫荻溪仓。

民国十八年亦即1929年四月开办的裕元碾米厂,俗称裕元米厂。这是太平镇第一家由机器轧米的碾米厂。解放后这里成为了太平粮管所的太平米厂。上个世纪的60年代末,米厂停办,改建成太平粮管所北库,新建粮仓17间,砖园仓7座,可储存粮食165万公斤,新建水泥晒场1个,码头1个。

现在,仍可见原来的石砌驳岸房、帐房、司称房等10来间厂房,其建筑遗存已被修葺完好。而令人瞩目,甚至于一惊一乍啧啧称奇为之赞叹的就是那六个圆顶储粮大仓又称储粮屯,是七十年代在北库内建成的形似蒙古包的砖园粮仓。

又是几十年光阴岁月的匆匆流逝而过,六个圆顶储粮大仓因为地处老镇偏僻的地角,幸运的避开了一个欣欣向荣万象更新年代轰轰烈烈改天换地的旧貌换新颜,至今遗存完好,成为寥寥无几的硕果仅存,以其别具一格的外观风貌成为别开生面的江南建筑一绝,巍巍然矗立于太平古镇的河岸,撩拨着人们一些怀旧的情怀,一些过去的记忆。修复加固的荻溪仓修缮完成后,和几乎所有的老建筑一样,被用来进行文创活动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