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有一人常被遗忘,《三国志》并没有给此人立传,在《三国演义》也没有被演绎,但是他却是在三国末期罕有的优秀将领,此人就是罗宪。 ![]() 罗宪 罗宪十三岁时便能写文章,师从谯周,被人称为子贡。早年担任太子舍人,饱读经书,后来黄皓掌权,罗宪因不愿与黄皓同流合污,被贬斥为巴东太守,作为阎宇的副将镇守永安。后来曹魏发动灭蜀之战,当汉中失守后,刘禅急调驻守永安的阎宇率部增援成都,阎宇带走了主力部队,留给罗宪数千人防守永安,以备东吴偷袭,而此时的罗宪手里只有几千人马。 ![]() 罗宪 可让人没想到的是,阎宇的援军刚到半路,邓艾便在绵竹斩杀了诸葛瞻,惊慌失措的刘禅选择了投降。当消息传到永安时,长江沿岸防区的长史等官吏纷纷弃城出逃,城内更是人心惶惶,当地许多豪族引发骚乱。罗宪当机立断,斩杀为首的作乱者,这才让永安城内的百姓安定了下来。 ![]() 邓艾 而蜀汉盟友东吴得知消息后,则派盛曼、步协率大军向西而行,表面上假称救援蜀汉,其实是要偷袭罗宪,意图夺取长江上游据点永安。而此时蜀汉已经灭亡,钟会、邓艾发生火并,东吴又来趁火打劫,只有数千人马又没有外援的罗宪陷入了两难境地。罗宪看到昔日盟友的丑恶嘴脸,斥责道:“我国遭逢大难覆灭,吴国是我国的唇齿友邦,却不抚恤灾难为我们难过,还想损人利己偷袭城池,我宁可投降魏国不让孙吴得逞。” ![]() 罗宪 而且,罗宪又想到后主刘禅已经投降曹魏,为了跟随后主,于是便打出旗号归顺魏国,率兵士保守永安,鼓起全城兵民斗志拒敌,罗宪凭借永安天险,屡次击败步协。因为罗宪心里明白,吴蜀当年因偷袭荆州、夷陵之战而结仇,两家其实早就已经结下了梁子,只是大敌当前才暂时联手抗魏,当蜀国灭亡之时,东吴趁火打劫,又欲偷袭,罗宪降魏之举上合形势,下顺刘禅旨意。 ![]() 刘禅 这里可能有人会问了,罗宪既然终于蜀汉,为什么不选择复国,而要投降呢?因为那个时候所谓的“忠”是指忠于皇帝,而不是忠于一片土地,罗宪顺大势而降魏,实际上也算是忠心的表现。而且这个也涉及到正统性的问题,如果说当时刘禅是被俘虏或者被杀,那么罗宪举兵讨伐那就是顺理成章,这样的话才算是忠臣,而事实却是刘禅已经投降,如果罗宪还想复国的话,那他就成了一个野心家。所以,臣对应的是皇帝,皇帝去哪里,臣子就去哪里,保卫皇帝,你才是所谓的“忠臣”,所以罗宪如果当时不降魏,而是去攻打魏国,反而是不忠。 ![]() 罗宪 言归正传,就在步协失败之后,吴国又派陆逊之子陆抗率三万大军前往支援,双方你来我守,永安军民在罗宪带领下坚守一年有余,罗宪以寡敌众,多次击退吴军的攻击,导致一代名将陆抗围攻永安半年有余仍不能攻克。但因长时间出于战争状态,城中死者甚众,而且有很多人染上了瘟疫,此时有人劝罗宪或南下牂牁,或北上上庸突围,而罗宪却认为,身为主将,弃城而逃,乃是不忠不义,非君子所为,并决心与永安共存亡。 ![]() 陆抗 就在进退两难的时候,魏国平定了蜀地内乱,便派荆州刺史胡烈进攻东吴重镇西陵,意在救援罗宪,此时陆抗便率军回援,永安之围就此解除。此战结束后,罗宪坚守永安的行为受到了曹魏的嘉奖,并委罗宪以原职,加封陵江将军、监巴东军事、使持节、领衔武陵太守。所以,无论是作为蜀汉臣子,还是曹魏、西晋的臣子,罗宪都是忠臣无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