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仓廪实而知礼节, 衣食足而知荣辱”可知耕、织为立身之本。 耕种与桑织传承千年,是古代中国社会生活不可缺少的两方面,乃人们衣食最主要的来源。由于其十分重要的地位,于是有了自上而下的,从礼制上予以确立的各类礼俗, 诸如籍田礼、先蚕礼等祭典,以此来祈愿农业的丰收顺遂。随着历史的进步发展,此类礼仪则浸染愈多的文化色彩,蕴含了深厚的的中华文化内涵。 先蚕礼闻名猜意,讲的是劝广大农民种桑养蚕的一种礼仪制度。历史上,先蚕礼祭祀的先蚕是西陵氏嫘祖, 蚕神是天驷之神,因蚕桑的重要对蚕神也及其敬重。民间信仰的蚕神,除嫘祖外,还有马头娘、蚕姑、青衣神、蚕花五神等等。 在中国古礼中,先蚕礼是由皇后主持的国家祀典。古代帝王的生活中,形形色色的祭祀活动数不胜数,而先蚕礼作为一类连接帝王与百姓的吉礼,更是格外的受到重视。每年春时,皇帝“亲耕”,皇后“亲桑”,祈祷蚕事丰收,大体有祭先蚕、躬桑、献茧缫丝等内容,不同朝代仪式内容不同,以此表明敬重农耕,为百姓做表率。古人通过先蚕仪式来表达蚕农对来年丰收的美好愿望,这种祭典以国家层面举行,更表示了统治者劝勉农桑、规范人民辛勤劳作的愿望。 图:宫廷亲蚕礼 “先蚕”礼制始于周朝,周朝距今已有3000多年。自周以后历朝都沿袭着祭先蚕的礼制,但在清朝以前皇后亲祭及遣妃祭蚕的次数有限,自汉代至明代有典籍记载的皇后亲桑记录共有 20 次( 见表1) , 分析其原因大致有两点: 一是蚕坛建于城外,皇后出城不便;二是先蚕礼的祭祀与被祭祀者均为女性,而女性在古代社会的地位决定了先蚕礼不能与先农礼等其他祭祀相提并论,每当改朝换代时就会被人忽视很长一段时间。 表1 到了清朝,先蚕礼开始渐渐崛起,但并没有明确的先蚕制度。 到了康熙朝,康熙皇帝对农业非常重视,建立蚕舍,植桑养蚕、浴茧缫丝,虽然康熙本人对蚕桑非常重视,但仍没有设立祭蚕制度。 至乾隆朝,经过一百多年的民族和文化的融合,清朝的统治已经完全稳定了,国力强盛,国泰民安,并且统治阶层已经高度汉化,乾隆皇帝命议亲蚕典礼,中间破折众多,但最终还是得以实行,至此清代皇后亲蚕礼正式施行。清代自乾隆七年( 1742) 至宣统三年( 1911) 的 170 年中, 皇后亲祭先蚕的记录共有 54 次( 见表2) ,遣妃代祭的记录共有 48 次, 遣官祭先蚕的记录有45 次,先蚕礼在清朝时期的发展情况由此可见一斑。 表2 清初先蚕礼处于荒废状态,乾隆帝予以复兴,从此历朝恭祭不辍。各代先蚕礼仪不尽相同。但是作为中国古代国家祀典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唯一一个由皇后主持祭祀,陪祀人员全部为女性的大型祭祀活动, 挖掘先蚕礼制历史与文化,恢复展示祭祀仪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先蚕礼推动下日渐勃兴的蚕桑活动,对当时及以后的文学、风俗、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传承数千年的蚕桑织业,在它自身不断发展完善的同时,也培育了灿烂的蚕桑织文化。先蚕与政治、女性、文学思想与意象等等,给后世带来了宝贵的文化财产与历史底蕴,让“蚕桑”得以源远流长。 参考文献: [1]宗宇.先蚕礼制历史与文化初探[J].艺术百家,2012,28(S2):95-98. [2]王海琳.先蚕礼影响下的汉魏六朝蚕桑文赋研究[J].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2018,18(07):140-143. [3]向春香,陶红.先蚕礼在中华农耕社会中的组织传播分析[J].蚕学通讯,2011,31(03):54-60. 总编辑:牧羊人 科学编辑:海楠 文字编辑:兔兔 美术编辑:雨末念想 |
|